朱元璋是一位雄猜之主,自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就不断努力于做一件事:
加强皇权,权力制衡
为了削弱相权,朱元璋把御史台单独拆开,建左都督府,担任监督所有官员,不受尚书台辖制,直接对皇帝担任。刘伯温便是代表。
老朱觉得还不够,考虑到文官相互勾结,又成立锦衣卫,检察所有官员。
这还不够,最初嫌弃丞相碍事,直接把丞相制度给废了,事无巨细,权力集中于皇帝。老朱精力充沛,可惜累坏了太子,害惨了后世子孙。
老朱家的后代没有承继老朱勤政务实的优点,却完满承继了老朱猜疑的特点,在权力制衡的路上越走越远。
朱老四把他大侄子赶下台后,觉得锦衣卫也不一定可靠,要是锦衣卫和文臣勾结咋办?于是又成立东厂,东厂头子必须由太监担任,这下可放点心了,毕竟太监没有退路,只能忠实于皇帝!
朱棣喜欢到蒙古骑马浪,家里的事没人管也不行,便成立内阁,朱老四完满承继了他老子的腹黑,第一代内阁成员特点:
事多,官小,有建议的义务却没有决策的权利。
到宣宗时期,内阁已经发展壮大,并逐步独占了“票拟”的权利,我们的“好圣孙”宣宣德皇帝为了制衡,便教太监读书识字,并赋予太监“批红”的权利。这个时候,明朝已经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政治结构:
朝廷大事一律先由内阁成员讨论拟出处理方案上呈司礼监(票拟),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审核(披红),秉笔太监只要同意和否定的权力,如果不同意,那就交回内阁重新拟意见,直到同意为止。同意之后,内阁把方案分配到各部执行,这时候如果各部有意见,也能“驳回”让内阁重新制定方案。
这里可以发现,内阁其实就是一个上行下达的两头环节。
在里面,任何人都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内阁想把一件事办好,那最少得把太监,六部都得打好交代,最初还要防着皇帝,因为皇帝拥有随时打破规则的权利!
到明朝中后期,内阁为了对抗皇权,也进行了权力集中。具体表现:
1,内阁成员兼任各部尚书,这样最少干活的时候,下面能无效执行。
2,“票拟”最初归于内阁首辅,不管什么意见必须经过内阁首辅整理成奏表呈上去。
这就构成了内阁首辅代替丞相制度的政治环境。但内阁一直不是丞相,哪怕已经获得了出方案和具体干事的权力,旦决定权仍在终忠实于皇帝地的太监手里。本质上,内阁一直是秘书!
这时候皇帝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看着首辅一步步侵占权力,于是除了给予太监“批红”权,同时锦衣卫指挥使必须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委任,也就相当于彻底把锦衣卫纳入内廷,锦衣卫办事专业,东厂不讲道理。同样的职能两条不同的线全部被皇帝抓在手里。也就是说,皇帝哪怕啥事不管,可只需想管,可以随时掀桌子推倒重来!
这便是明朝政治体制,总结来说:
内阁所代表的文臣担任建议和具体管理国家,而皇帝则决定怎样管理,要不要管理?
其实也算一项比较完满的制度,只需皇帝不作妖,太监不耍贱,大臣不搞事情,安安稳稳过日子还是可以的,至于有雄心壮志的大臣想搞事情(事业),也是难于登天地。
这时候应该明白张居正变法改革有多难了吧:
第一,他首先得搞定内阁六部,让他们所有人坚定执行本人的方案。
第二,他还要搞定言官,毕竟明朝就是有这么一帮天不怕地不怕,整天啥事不干专门抓人小辫子的家伙,偏偏你对他又无可奈何,杀了他反而激发这帮人名留史册的动力!
第三,得搞定太监,尤其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毕竟他们虽然决定不了你能不能干这件事,却可以决定你能不能安心干这事。
第四,还得搞定皇帝(或者皇帝他妈),要么像严嵩一样把皇帝哄好,要么遇到少年天子啥也不懂。
只要满足以上四个硬性条件,作为内阁首辅才可能放手去做!但实际上,想同时满足以上四条,就基本不可能。
文官内部还好说,只需门生遍及,倒也出不了大问题,但太监和皇帝,基本相当于天然敌对的形态,难!
所以,张居正能执行变法,可见其有多伟大。现实上,张居正也是在满足以上四点完之后才敢放手施行。
第一,内阁首辅就不说,为了让言官听话,他首创“考成法”,把对官员的考核任免大权收归内阁。大概意思是六部考核地方,六科考核六部,内阁考核六科。六科给事中便是言官。如此一来,牢牢抓住言官的命门。
第二,由于万历年少,他以万历老师的身份教育万历,同时交好当时的两宫太后,取得太后信任,获取临机决断之权。
第三,恰好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和秉笔太监冯保是比较有理想有素质的太监,张居正与冯保达成合作,取得他的支持,实行“一条鞭法”
文官,言官,太监,皇帝同时被张居正搞定,哪怕两头有任何一个环节不受这位张老师节制,恐怕张居正也难以变法改革。如此千疮百孔的明朝才能再次续命。
可惜了,张居正死后,已经成年的万历便利用皇权强行中缀来之不易的变法成果,明朝再次走上衰亡的道路。
因而,对于张居正的评价,我更愿意称之为明代第一首辅!他虽然也有所有明代文官的臭毛病,比如贪财,专权,打压同僚等等,但仍然不能否认他是明代唯逐个位有理想并依靠卓绝的智慧去实现理想的伟大政治家,改革家。
上一篇: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游行示威”的说法,为何明代阉人要这么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