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学习到课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清代著名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在明清时期构成的“桐城派”,地理渊源就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
桐城建城于春秋时期,在唐代定名桐城。地理上,“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在水之隈, 山之坳, 群山逶迤, 溪水潆洄,环境十分优越。
来到桐城,本就慕其文风,自然先到文庙,带犬子参拜天下老师孔子,然后再到博物馆学习下桐城派历史。
元、明、清时期桐城文庙既是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现今是桐城市博物馆、桐城派陈列馆,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的窗口。
明清时期, 桐城尚文重教, 曾以文化名邦著称。据《桐城耆旧传》载, 当时“城里街衢曲巷, 夜半诵声不绝, 乡间竹林茅舍, 清晨弦歌琅琅”,可见自古以来文风之盛。
漫步在小城街巷,静谧安详,虽然没有了古城的形制,也不再有古时的郎朗读书声,但在老街巷仍有文化遗风,其中六尺巷古巷和风就名闻天下。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相传清康熙年间,吴张两家因扩建府院而引发的争端,张家人求助在野为官的张英处理,张大学士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修书一封写下千古名句劝解自家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家人见此,深受感动,便将院墙也退后三尺,于是两家外墙间就构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张英传承下来的美德与典故一时传为一段佳话。
文都桐城的人文遗迹还有很多,如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墓,明左都御史左光斗故居,画家姚元之旧馆,桐乡书院记碑等等,虽不出名,但都是历史深厚的沉淀。
感叹桐城古今人才众多,精英辈出,“桐城文章甲天下, 冠盖满京华”, 这句桐城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名不虚传。以博物馆前言为结尾,祝福桐城派再续辉煌!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转发。
查阅往期文章可以关注后查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