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溪
对于男女婚事,在川东北一带礼数繁冗,讲究颇多。通常一个人从初次见面到结婚成家,要经过五个程序,俗称“六步曲”。
上世纪改革开放前,男女到了谈婚论嫁年龄,都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足不出村,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根本没时间,也没无机会去自在恋爱。
由此,乡村媒婆成为牵线搭桥的重要角色。凭三寸不烂之舌,左方右圆,游走于乡村院落,硬把绿的说成红的,促成了一桩又一桩婚事。
俗话说,媒人一张嘴,黑白也难分。乡村媒婆都是上了一定岁数的中年妇女,方圆几十里范围内,谁家有男,谁家有女,包括年龄、身高、相貌,以及家庭条件,她都悉数于心,并时不时地在心里配着对儿,只需自认为门当户对,相互般配的,便登门撮合,先是让双方看看照片,如果认可,便商定时间见面,人们私下称之为“会人”。
见面的地点一般都是选择在乡场上的场当头或电影院门口。双方见面后,媒婆一会问男方,一会问女方,东说西劝,说得让人心动,如果双方表态认可,便走进饭馆边吃饭边摆龙门阵,以此增进相互间了解和认识。
婚姻大事,岂可儿戏。见面这天,双方父母都会到场,帮本人儿女推敲,怕年青人见识浅,眼光不准,误了前程婚姻。不过,同不同意这门亲事,关健还是取决年青人本人,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接下来,便是商定“进屋”时间,也叫“查人户”,就是到男方查看家庭条件,有房无房,生活能否殷实,弟兄姊妹多少,家庭负担轻重,父母身体情况好坏等。
进屋这天,媒人会带着女孩的母亲和婶娘、姑姑或舅妈、姨娘一同上门,帮忙推敲。反正,这天男方会把家里清扫个遍,屋子收拾得干净利落,东西摆放得整划一齐,生怕女方说东道西伤了面子。
老话说,一看咸菜二看酒,三看灶屋四看狗。意思是到你家来,如果腌的咸菜和蒸的醪糟好吃,证明家中女主人能干;如果厨房收拾得干净,器具摆放得划一,咬人的狗儿听主人办招呼,证明这一家人明白事理,懂人情事故,不是扯横之人。
女方一帮人进屋来,除从外表看男方家中条件外,还会翻箱倒柜,看衣物多少;掀开木柜、扁桶盖子等盛粮食的工具,看里面有无余粮,够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柜子、扁桶里都装满了粮食,说明男方父母会打理生活,懂得节俭,将来女儿嫁过去后才不会缺吃少穿,受苦受穷。
查完人户,女方一家会悄然在一旁商量,能否同意这门婚事,并将商量结果告诉媒人转达。如果不同意,就会立马借故离开;如果中意,就会留下来吃午饭。当然,男方提早会做好预备,去乡场上买回好吃好喝,弄上满满一桌菜,款待客人。这种事,千万不能怠慢,得给女方留下好印象才行。
乡村有句老话叫“空口无凭,立字为据”。男女双方点头认可这门亲事之后,接下来还要写“订婚书”。那些年写订婚书,一般都是请解放前读过几天私塾的老学究来执笔,裁一张大红纸,用毛笔从右至左竖写。订婚书的格式大抵为某公社某大队某生产队某某男,与某公社某大队某生产队某某女,于某年某月某日缔结百年之好,情投意合,双方自愿,望从今日始,共同恪守商定,不得毁约之类的表述。除男女双方签字摁手印外,双方在场的三亲六戚也要签字摁手印,作为见证。
所以,写订婚书这个典礼也非常盛大,要请好几桌客人参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都是由男方出钱出力操办。
此后,男女双方你来我往,相互走动接触,一旦时机成熟,便开始谈婚论嫁,挑选结婚时间。乡村风俗,结婚时间得由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来定,于是乎,男方母亲会带着礼品,与媒人一道去女方家索要生庚八字,川东北一带叫“催庚”。
催庚时,对媒人也不可怠慢,烟、酒、肉等礼数必须周全,否则,一旦媒人耍小心眼,让你多费不少口舌。如果女方父母对未来的女婿有看法,认为还需“调查”一段时间,会以女儿年青,在等一年、两年为借口推托。如果没意见,会立即拿出木箱子盖盖,把写在上面的女儿出生时间,爽快地报给未来亲家母。老话说,弟兄望弟兄穷,亲家望亲家富。一家养女,一家养儿,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恨不得将来儿女的日子过得好。
将男女的生庚八字交由地理先生掐算时间,只需日子定下来,地理先生会用红纸开出“婚期单”,什么时间女方“发亲”,什么时间“进屋”,什么时间俩人“拈香”拜天地,什么时间“入洞房”,上面都写得明明白白,你只要照单行事,就万事大吉了。
婚期临近前几天,男方母亲会和媒人一道,去到女方家,商量结婚事宜,也叫“清话”。男方会问女方的陪嫁有多少台数,其中包括抬合、箱子、柜子、衣柜、洗脸架,还有棉被、蚊帐有多少床,衣服有多少套,到时好安排多少人来抬“行嫁”。女方则会向男方索要彩礼,三百、五百不等,双鸡、双鸭、过礼肉、粉条,还有“揩脸肉”,说好的物品,结婚那天一点也不能少,否则,女方会以此为由“不发亲”,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一提到彩礼,有的女方父母,总是谦虚地说“凭大方”。一句凭大方,让男方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给多少才合适。遇到大气一点的男方父母,会按当时的行情,给出让对方满意的钱礼。男方认为,女方父母辛辛苦苦养个女儿十多年,给点彩礼钱是应该的。于是乎,亲家间有说有笑,相互谈论如何办好这门亲事,莫让别人看笑话。
男女婚事最初一步曲,就是“结婚”。那时交通落后不通公路,更没有婚车,也不拍婚纱照。结婚那天,女嫁男接,媒人打头带路,后面新郎新娘和送亲客,还有专门提录音机放喜庆音乐的人,燕舞莺歌声缭绕,帮忙抬行架的一大路,中途还会歇下来几次,目的是敲新郎倌的喜糖喜烟,沾一点喜气,大家有说有笑,满山满坡都飘荡着一股浓浓喜气。
“送亲客”是结婚这天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来说,要由新娘的亲弟弟来担任,如果没有亲弟弟,由妹妹或五房内堂弟堂妹也行。如果这些人都没有,则由侄男侄女出场,要是年龄太小,走路跟不上趟,小孩的母亲就会随行,背着完成这趟美差。
对于这天的送亲客,也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接亲路上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要走在新郎、新娘后面,抬行嫁队伍的前面。到了新郎家,也不能和其他人一起直接进屋,要在地坝坎下或屋后就得停下来不走。待新郎拈好香拜完天地,把新娘送进了洞房,才腾出手来请送亲客进屋,但不能空手去请,得给喜事红包。不然,送亲客不得跟你走的。在第三天新娘回门(娘家)时,同样还得给送亲客打发钱。
嫁女娶媳妇,是人生一大喜事。由此,双方父母都非常看重,各办各的酒,各请各的客。提前一个月就会通知三亲六戚、亲朋好友到时前来参加婚礼。这天,不论礼物多少,该来的都来了,但也少不了邻里乡亲来凑热闹。厨房里的厨师和帮忙打杂的忙个不停,满屋烟雾燎绕,饭菜飘香,桌上“九大碗”齐备,荤的素的、凉的热的都有,猜权行令,吆五喝六声荡漾,把山乡农家喜事渲染。
结婚时还有一个重要礼仪,那就是“请拜”。请拜时间是在第三天吃回门酒时进行,请的对象都是近亲属。请拜时,新郎、新娘用竹筛装着糖果和香烟,由支客司按照事前写好的名单,按辈份称呼一个一个请。首先是新郎的父母,接下来是爷爷、婆婆、外公、外婆和叔伯婶娘,还有七大姑、八大姨,舅爷舅娘,反正该请的必须得请,请漏了别人会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人。每请一个人都得给钱上礼,10块20块不论,一旁的新郎新娘不停地说谢谢,还会给上礼的人拿烟给糖,以示回敬。
当然,这个媒是不会白说的,得感激媒人牵钱搭桥才行。回门席这天,男方父亲会用一只米筛,里面装有香烟、糖果、红包,在支客司引领下来到媒人桌前“谢媒”,媒钱谢多少则根据当时的物价或一方习俗而定。如果媒人嫌媒钱少了,会让新郎的父亲“转个手”再添个十块、二十块。一般来说,这样的事不会发生,谢多少媒钱,事前都会有一个商定。在上世纪80年代,撮合一桩婚姻也就60、100元不等。不过,不挑不抬,全凭嘴上和腿上功夫,吃也吃了,耍也耍了,人情也有了,还成就了一场好姻缘,也算是做了一件积福积德的大善事。
如今,乡村婚俗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由于年青人大多数都在外务工或经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自在恋爱所取代,结婚的条件也提档升级,城里要有房,家里要有车,还得有“三金”。而且婚礼要盛大,酒店要奢华气派,婚车还要好,参加婚礼的客人要多,惟如此,脸上才有光彩。那怕是为此欠下一屁股的人情债,结婚过后一家人吃糠咽菜过苦日子,也在所不惜。
或许,这种变化是社会进化的必然,也是乡村婚俗的一种畸形演变,让人感觉喜忧参半。
作者简介:刘强,男,藉贯:川渠,民族:汉,笔名山溪。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达州市作协会员。喜好诗文,已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文数十篇。
地址:四川省渠县东安镇人民政府
电话:1388281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