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政论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应懂得权谋,既要有狮子般英勇,又要有狐狸般狡猾,不能被谄媚者蒙蔽或左右。说着容易做起难,不然,为何历代皇帝都难以跳出外戚或宦官专权这一怪圈呢?
汉元帝去世之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成帝时代,石显被逐出朝廷,宦官势力急剧弱化。但汉成帝荒淫奢侈,个人品德远不及元帝,而优柔寡断却过之而无不及。有史家说:“汉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究其缘由,就是成帝过于倚重外戚,权柄被外戚掌控。太后王政君的八位兄弟(除王曼早逝外)无不位高权重,其中五人竟然同日被封侯;王氏子弟分别为卿、大夫、侍中、诸曹,占据要职,遍及朝廷。外戚得势,飞扬跋扈,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西汉政权最终难以为继,以致外戚王莽取而代之。
后来,经过重新洗牌,政权又落入刘氏皇裔手中,东汉王朝得以建立。不过,东汉免不了反复西汉的故事,几位无为君主开创“中兴”局面之后,继任君主又开始重用外戚与宦官,到了桓、灵两帝时期,宦官与外戚两股势力已将国家折腾得千疮百孔,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从而进入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
直观上看,西汉的衰败始于汉元帝,因为他在位时宦官专权。若要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病灶其实源于汉武帝,或者说是汉武帝埋下宦官专权的祸根。汉武帝后期,为了强化皇权民主,同时,兼顾个人享乐,特地建立中书尚书制度,任用宦官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从而降低了丞相的地位,削弱了丞相的职权,进而构成“内廷”与“外朝”,严重事项由“内廷”决策,外朝只是奉旨行事。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然不合理,但汉武帝是颇有雄才大略的强人,可以收放自若,宦官职权再大,只能牵制丞相,而不能动摇他的权威,好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后来汉昭帝即位,有强势的霍光执政,也不会出问题;汉宣帝聪慧睿智,刚柔相济,也能掌握大局。然而,汉元帝优柔寡断,过于宽厚,重用宦官的问题就不免暴显露来。
石显之所以“议论常持故事”,就是秉承武帝时故事或先例,为本人擅权寻找法理依据。同理,汉武帝重用外戚不出问题,宣帝重用外戚也不出问题,而成帝重用外戚就出问题,关键在于汉成帝只是汉元帝式的常人,而不是武帝式的强人,宣帝式的英主。
综观历史,也不能过于责怪汉武帝做出那样的制度安排。毕竟被宦官祸害的王朝不只是西汉、东汉。
断送于宦官手里。秦朝急剧灭亡,宦官赵高无疑是罪魁祸首。大唐分崩离析,病根在于宦官与藩镇两股势力。明朝走向衰败,也与宦官专权分不开。
有意思的是,太祖朱元璋明确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告诫子孙必须遵照。而有明一代,宦官干政最为猖獗,为害最为剧烈。
所以,从更深层次反思,宦官干政问题,并不在于宦官本身,而应从根本制度(帝制)找缘由。毕竟宦官是依附皇帝而存在的,是倚仗皇帝而发挥作用的。对于古代皇帝而言,稳固本身皇位是其核心利益,为此会有诸多顾忌。重用皇族宗室,担忧他们觊觎皇位;重用士大夫,害怕出现权臣;而宦官是本人身边人,他们没有家室,似乎值得信任。殊不知,宦官这种受过宫刑的特殊群体,人格与心理已然变态,重用他们势必带来更大危害。遗憾的是,这样的故事在帝制时代不断发生,明知前朝因而衰亡,后世君主却仍旧效仿,重蹈覆辙。
回头再看汉元帝,既然在他前后都出现过宦官为害问题,那么就不完全是他个人缘由。如若国家兴亡仅维系于某一个人,说明这个制度安排有问题。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常人,也能进行无效管理。而古代帝制,似乎只要明君或强人才能“治”,否则就会“乱”,这充分证明帝制本身有问题,毕竟明君或强人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常人。所以,要使国家处于长治久安形态,关键在于根本制度的安排。只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并确保该体系无效运转,才能走出兴衰交替、治乱循环的怪圈。
上一篇:宦官的活宫女都能干,还老擅权,为何不撤掉宦官呢?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