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维码领取的普及,另一种领取方式——刷脸领取也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今年以来,刷脸领取在各大商店、餐馆逐步铺开,消费者在购物付款时,不用打开手机二维码,只是看一眼领取设备,就能轻松完成付款。但消费者和商家在感到新鲜、猎奇的同时也发现,这一设备利用率较低,体验也没有二维码领取好,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对于刷脸领取现在面临的一切,有人称之为“叫好不叫座”。叫好不等于叫座,可在很多的时候,叫好是会带来幻觉的。具体到刷脸领取,到底有没有真“叫好”,到底谁在“叫好”?需要细心鉴别,需要一个评价标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必须追求既“叫好”又“叫座”。
刷脸领取为何不“叫座”?根本缘由,还是存在担忧吧。对于互联网,现在提得最多的风险是隐私泄漏。刷脸领取,也有着隐私泄漏的风险。当初在公共领域推广安装摄像头,很多人担心“满城尽是摄像头”会带来“摄像头下无隐私”。其实,公共领域的摄像头,大多掌握在公共部门手里,还是比较放心的。现在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信息采集设备,永远不晓得背后是谁,打着什么心思。
也有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适当让渡一下隐私权,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个现实是,即便没有刷脸领取,很多人在互联网面前,也早就得到了隐私,好像一只“待宰的羔羊”。确实,互联网给隐私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但隐私权面临失守并不是说就不要隐私权了。且不说隐私权该不该让渡,就说该让渡到什么程度,也需要进行深入讨论。更重要的是,刷脸领取带来的风险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相对于二维码,刷脸领取不再需要手机这一介质,但多一层介质也就多一层保护,少一层介质也就少一分安全。随着刷脸领取的普及,脸是面子,也是里子,每一张脸都成为了“行走的密码”,天天行走在路上,可能直接扫一下脸,钱就没了。人们总是乐观地相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可在此起彼伏中,是会带来受害者的。
社会发展,便捷是趋势,但便捷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真正的技术进步,绝不是让人左右为难,而是应该让人放心使用。其实,单从便捷角度上讲,刷脸领取相对于扫码领取,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有一点“多收了三五斗”的意思。仅仅为了一点进步,而让本人的脸成为“行走的密码”,如此出现不“叫座”的现象,又有什么奇怪?
当然,目前所谓刷脸领取风险,只是一种可能。但是,对于刷脸领取本身发展来说,一旦得到了公众信任,只怕前期投入就会打了水漂。因而,刷脸领取本身也应该重视安全问题,不只要配合有关方面进行技术测评,而且应该推动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其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
一项与大众相关的新技术,到底好不好,大众最有发言权,用脚投出来的票最真实无效。对于刷脸领取目前遇到的问题,不能简单称为“叫好不叫座”,而是要正面回应,大众到底想着什么、担心什么,为什么不叫座,大众有没有真正叫好?可以讲,刷脸领取“叫座”才能真正“叫好”,“叫座”是对“叫好”的最好检验。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上一篇:暴脾气和闷气,哪个杀伤力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