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民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认为孩子童年时期的表现,可以影射未来人的一生。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抓周”的习俗,由此来推测孩子长大后的爱好、性情,甚至是从事的职业等。
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是有点太绝对了,但是国外却有人做了相关的实验调查,并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佐证。
英国研究表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确有一定的道理。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的教授曾进行一项实验,他在当地选取1000名3岁孩子,根据性情给他们分类做了记录。23年后,教授再次接触这1000名孩子,彼时他们已经26岁。教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性情和3岁时候几乎完全一样。这个研究令人啧啧称奇,我们流传了千百年的“三岁看小”的说法,竟然得到了实验的论证。这个实验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孩子的晚期教育和性情培养,确实会给此后的人生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人从出生到长大,会经历很多的事,尤其是处在童年时期,更是一个人打基础的时候,晚期的家庭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有的孩子,不是说他天生就叛逆、恶劣捣蛋,而是如果缺少了与人为善、构成良好品行道德养成的教育,人性中恶劣行为的那一面,就有可能表现的非常突出和明显。
记得小时候夏天在水塘里玩水,有那么兄弟两个,心眼儿就特别地坏。玩水的时候,总是以欺负别的孩子为乐趣,除了兄弟俩联合起来划水呛别人外,就是拉着别的小孩的腿往深水处拉,也不管别人的嘴里鼻孔里呛水。或是从水里面钻到别人的脚下,站起来再把人摁倒,让别人灌水,他哥俩站在一旁哈哈大笑,以欺负别人为乐事。
村里多数的孩子被欺负了,也大都是敢怒不敢言,其行为几乎就是恶霸一般。有的孩子被他哥俩欺负哭了,跑到他家里去告状,他父母却说孩子多,管不过来,或者当面骂两句,或者踹两脚,也就算是教育了。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这哥俩的名声和境遇也并不好,一个被车撞成残疾,一个拦路抢劫坐牢。想想,善恶有报,时候不到,天不欺人也。
可见,“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中国民间流传的陈旧谚语,并不是无中生有,无的放矢,它是人们对本身成长观察经验的总结,真是一句金玉良言。因为从一个3-7岁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中,是可以大致预示他们以后成长个性特点的,这个时期所构成的个性,也是成人个性的雏形。
从人生几十年的历史长河往回望去,通过观察身边同龄孩子成长的轨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大致的规律:孩子能否成才,与其家庭穷富的差距并不大,但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童年的时候,那些个平时爱学习,爱读书,爱劳动,有理想,有抱负,不满足于现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猎奇的孩子,长大后,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大都会有所作为;那些看起来多少显得人很老实、胆子小,甚至为人处事腼腆的人,长大后大都会默默无闻,老实本分,平平常常,没有大起大落,会成为遵纪守法的一个平凡俗人;而那些个以欺负别人为乐趣,缺乏教育,做事毫无底线,甚至偷鸡摸狗,欺男霸女,尽干些缺德或伤天害理事的人,总是被人诅咒,也大概率会成为人神共愤的坏人。可见,儿时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对一个朦朦胧胧中孩子的成长进步是多么地重要。
因而,做父母的再辛苦,再劳累,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很有道理的。
记得孩子上初中时,是在青岛育才学校。他是第一批通过电脑派位入学的,它的前身是青岛二中,是青岛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的教育学习风气浓厚,校风正,德、智、体、劳全面发展。有几个小事体现了学校的教育风格和理念。如规定进校时一定要穿校服,不准嚼口香糖,女孩子不准戴首饰、抺口红等,男女生不准勾肩搭背、拉拉扯扯,一经发现,处理的办法就是批评教育或直接开除。那时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车上学校,看到有些个学生在一起打打闹闹,大声喧哗的,孩子就说,这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下车时,果然见他们各奔东西。
想想我们的父母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理论,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家,但他们任劳任怨的品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人为善,待人真诚,做老实人,说实在话,同甘苦共患难,有了好吃的先给孩子们吃,有了好布料先给孩子们做,宁愿苦了本人,也不愿连累孩子的品德,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有的时候,真的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用讲多么高深的道理,总是会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起良好的抽象,成为我们一生做人的榜样。比如我参军后,不断在部队工作二十二年,他们深知尽忠就不能尽孝这个朴素的道理。家里面再困难也不和我讲,怕影响我在部队的工作,二十多年总是辛辛苦苦,我也以愈加勤奋努力地工作和积极上进的态度,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养成的性情习惯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的以身作则,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父母在对孩子成长教育中的责任大如天,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所以,让孩子遭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也许就是我对“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老话的一点感悟吧。
2022年12月11日
上一篇:“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以后能否孝敬?几个细节一看便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