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性情发展的一般规律。
3,4岁以前的小孩神经还未完全髓鞘化,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本人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在3构成了人的性情基础。
那么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教育呢?
01
循序渐进
家长对孩子的培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的古人也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0到3岁,幼儿养性;
4到13岁,童蒙养正;
13岁以后到成年,少年养志;
成年以后,成人养德。
而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
现在有的父母盲目追求孩子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其实这样做不只未必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早早地报名各种兴味班来“抢跑”。
你去看看许多事业有成的人,特别重要的一点不是抢跑,而是在大势起来之前的敏锐眼光。
如果孩子的抢跑跟他人生的大势是反的,这样的抢跑是南辕北辙,跑得越快,离本人的幸福越远。
02
家教传承
知识的积累和优秀家教的传承而构成的富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孩子未来能否能够成才,未来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基础。
现实上,家教传承的多少远比家庭的贫富重要。
父母的言行举止、素质修养以及厚重的人生阅历,对儿女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影响也许不是有意或者刻意,但是无形之中,还是起到了影响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社会,决定了子女对这社会的认知度。
父母教育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能否有文化,而在于能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引导子女。
03
格局做大,四面来风
在孩子教育的规划中,也要防止孩子过早被“器”限制住。
每个孩子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很早就一头扎进细枝末节的学习中,只晓得埋头拉车,不懂得抬头看路。
那么本人走了弯路也全然不知。
上一篇:“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要晓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