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授衔典礼,我们所熟知的十大元帅就是在这次授衔中产生的。但其实在当年,评定十大元帅的过程并不算太顺利,因为名额只要十个,但是新中国人才辈出,符合条件的远远不止十个人。
当时有人提出把陈毅元帅从授衔的名单上拿掉,因为有人觉得陈毅元帅的资历不够,当不了元帅。
保留火种
周恩来得知陈毅的元帅军衔蒙受质疑,非常焦急,立刻打电话回去,表示陈毅一定要被授予元帅军衔才行。
接电话的杨尚昆见总理这样焦急,便说:“总理您不是也没有军衔吗?”
总理说:“我可以没有军衔,但陈毅必须有!”
为什么周总理觉得陈毅一定要被授予元帅军衔呢?这就要聊一聊陈毅元帅的革命史了。陈毅元帅在革命史上发挥过十分严重的作用,他的第一次历史性贡献是在南昌革命时期,我们都晓得,南昌起义意义严重,不过南昌起义虽然取得了成功,却很快遭到了敌人的反扑。
南昌起义
起义队伍只要一万余人,敌人派来围剿的部队却足有七八万。在这样强烈的攻势下,起义队伍很快被冲散了。
好像贺老总这样,回到本人的地盘去,再想办法拉一只队伍,但是这样做的难度也很大。
军队里人心惶惶,这个时候不要说闹什么革命了,能够活下来就是巨大的胜利,等于说这个时候,南昌起义的队伍其实已经差不多快散伙了。这个时候,朱德和当时作为党代表的陈毅决定出来掌管大局。
朱德
陈毅站出来对剩下的人说:“以前大家都看不起我们政工干部,觉得我们就是夹着皮包耍嘴皮子的,现在我支持朱军长的意见,我们俩还要继续坚持革命,大家想继续革命的就跟着我们走。”
接下来,便是人们所熟悉的井冈山的那段历史,朱德和陈毅对剩下来不多的士兵进行了改编,经过一番战役,带着1000多人来到了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合。
这1000多人,人数虽然不多,却是经历层层苦战留下来的精锐,这群人也是南昌起义所保留下来的火种。
时间来到1934年10月,这一时期,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地方红军开始踏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很多人看到陈毅后来成为十大元帅,就下意识地以为他也参与了长征,但其实陈毅当时并没有参与长征,而是留在苏区进行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和平,他所经历的艰险窘迫并不比长征少。
陈毅
地方红军离开之后,蒋介石决心对剩余一部分留在南方的红军,也就是陈毅这一支队伍进行赶尽杀绝。他派出大批人马对苏区进行反复的围剿封锁,要把红军活活困死在包围圈里。
陈毅常说:那3年游击和平,是他度过的最为艰苦的3年!
因为大部队已经不在,所以当时留下来的红军人员物资都不充足,尤其是到了冬天,红军时常面临着断粮的风险。
敌人因为担心附近的群众会给红军提供粮草,所以残忍地进行清乡政策,勒令当地山区的百姓全部搬出山外,并且把他们的房屋农田全部用大火烧光。得到了群众的支撑,红军的处境愈加艰难了。
但是敌人并不会因为红军条件困难就停止追杀,那个时候,红军基本是得不到什么休整的,一睁眼就要开始和敌人周旋,每天都要在荒山野岭里和敌人苦战。
陈毅当时的生活过的已经和叫花子差不多,穿的衣服全是补丁叠着补丁,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晚上就在山洞里,所有战士挤在草垫子上,白天肚子饿了靠山里的野果野菜充饥。没有武器了,就只能靠打仗的时候缴获。
正如陈毅本人的调侃:“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1936年的冬天,陈毅险些死在了敌人手里,当时由于叛徒告密,红军所在的梅山斋遭到了敌人围攻,敌人派出了整整5个营的兵力在梅山这一带进行地毯式的搜索,陈毅身边却完全没有几个人。
而且,陈毅本人腿上还有伤,根本走不了多远,他只能冬眠在草丛里,和敌人的追兵进行周旋。
就在草丛里,陈毅足足躲藏了20多天。后来在他著名的诗篇《梅岭三章》里,陈毅写道:“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当时,陈毅已经是抱着写遗书的心态在写诗了,但值得庆幸的是,陈毅在写下《梅岭三章》之后不久,敌人撤回了追剿的兵力,陈毅逃过了一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即便条件已经如此艰苦,但是陈毅和他所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员还是创造了奇观,将几十万的敌军吸引在了苏区四周,为地方红军的北上创造了条件。
统一阵线
1937年,由于抗日和平全面迸发,两党恢复合作,陈毅决定带领本人的游击支队北上抗日,至此陈毅的3年游击和平才算结束了。
为了能够顺利北上抗日,陈毅先对南方的游击队伍进行了改编,不过这件事情不是说改就改的,留在南方的这一部分游击队其实对外面的旧事获知的还不够,甚至七七事变迸发的时候,陈毅本人还不大清楚。
现在忽然来了消息,要和本人
其中,陈毅在给赣南一个支队队长谭余保唱工作的时候,谭余保脾气暴烈,一听到陈毅说要和国民党合作,竟然以为陈毅元帅要当叛徒,气的直接让人把陈毅绑了起来。
后来解释了半天才发现是误会一场,谭余保为本人的莽撞向陈毅道歉,陈毅笑着对他说:“你这是警惕性高!做得好!”
项英
7月末,陈毅发表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宣言。
9月24日,陈毅与项英亲身
9月29日,南方的这一部分游击队伍正式开始接受整编,由此,诞生出一支著名的队伍——新四军。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由陈毅担任。
新四军诞生之后,陈毅带领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地区,在此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新4军进入江南之后便遭遇一支日军小队,发现敌人之后,新4军立刻展开战役,对方没有预备,一击即溃。
陈毅为了这次胜利,作诗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9年,周总理赶到新四军所在的抗日根据地,与陈毅等人定下了新四军日后的发展战略,即“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可是情势比想象愈加艰难,因为身处南方的新四军面对的敌人不只
军根据地进行包围,我军不得不做出退让,同意撤离到长江以北。但这一切是蒋介石的阴谋,在新四军撤离途中,蒋介石突然指示军队对新四军发动突袭,这次事件被称之为“皖南事变”。
叶挺
在这次事变中,新四军遭到沉重打击,军长叶挺被俘,项英、周子昆等同志接连遇难,周总理在悲愤中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此时此刻,由于大批军政干部不是被俘就是牺牲,新四军面临着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抗虎视眈眈的敌人,陈毅迅速反应过来,将余下的新四军重新整合,并由本人暂时代理军长一职。
1943年,在陈毅的指挥下,新四军对国军将领韩德勤部队发起反击,并活捉了韩德勤,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韩德勤
解放中国
解放和平时期,陈毅提出要树立以战养战的思想,和树立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口号。这一时期陈毅打得非常漂亮的一仗是孟良崮战役,这一战,蒋介石下了血本,派出了本人的精锐——整编74师。
这个时候陈毅提出,我们不能先打弱的,再打强的,而是要一开始就啃下74师这支硬骨头,要不然,给了74师喘息的时间,我们将来就要陷入被动。
尸体。
这个时候便有人提出:“战况如此惨烈,能否要先放弃围歼整编74师的计划?”
陈毅坚决反对,并且下达了命令:“24个小时之内,必须攻下孟良崮,全歼74师!”
不断本人也腹背受敌,在74师四周还分布着两
当然,从故事最初、人员不充足,战士们还是迸发出了惊人的战役力。
5月16日下午3点钟,我军终于成功攻入了孟良崮的主阵地,敌军主将张灵甫被我军当场击毙。
张灵甫
作为指挥官的陈毅为了这次胜利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在攻打孟良崮的3天里,他一直亲临一线指挥。后来陈毅开玩笑地说:“打张灵甫这三天,我的脑子几乎要被压碎了!以后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这不是人干的。”
1949年5月陈毅指挥了本人人生中最初一场战役——上海战役。
本人上海,还说要让上海之战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战役。
战役,但是在取得胜利之余,陈毅又不想对上海的城区形成过多的破坏,所以陈毅时常说上海战役是“瓷器店里打老鼠”,要是不想毁了瓷器,就得把老鼠从瓷器店里赶出来。
形成了严重的伤亡。
陈毅这时候提出我们要和敌人斗智斗勇,放弃直线进攻的战略,先用火力对敌人进行压制,然后以突击队进行爆破,一步步蚕食敌人的阵地。
这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陈毅的战术
可见,从南昌起义到解放和平中,陈毅在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数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人民军队的建设离不开陈毅的努力。
所以,陈毅的元帅之位当之无愧。
能够成为元帅的人都是对于祖国和人民有着极为严重的贡献,甚至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人,是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关键人物,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的新中国,这些居功至伟的前辈理当拥有最高的荣誉。
来源:文史江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