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歌乐山山洞,山洞原来不是洞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山洞不是洞,而是隧道。由于有了山洞,后来重庆人把隧道也统称为隧洞。百年之前,修这样一条公路,修这样一个隧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而那隧道和那跨线桥就具有了文物的意义。

▲歌乐山山洞

山洞在歌乐山上。按一般人的理解,按一般地名的来历,山洞的得名,肯定是因为其街道附近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其实错也。山洞不是因为天然的山洞得名,而是因隧道而得名。1925年,修建成渝公路,从新桥上歌乐山,蜿蜒迂回,沿山盘旋,快到山上老鹰岩时,又遇一山梁挡道,于是就挖了一个隧道。隧道长约64米,宽5.75米,现在看来似乎是小菜一碟,当年却是了不起的工程。不过,那时人们还不晓得使用隧道这样带有技术意味的新词,看那隧道像个山上的洞子,于是就称其为山洞。公路修好后,往来车辆行人增多,于是那隧道一侧便逐步构成街道,也称为山洞。后因其位于游龙山西侧,取名西山路。再后又多次改名,1972年干脆将山洞隧道到歌乐山镇那整段成渝公路统称为山洞路。山洞路在歌乐山上的槽谷里蜿蜒,风景特佳。其两头就是著名的林园,再向前就是歌乐山镇了。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有事无事轰炸重庆,市内机关团体和闲杂人口只好往郊外转移。歌乐山山高林密,便于躲飞机,号称避暑山庄,于是成为疏散转移的好去处。国民政府的好多机关都迁到了歌乐山上,海军部、陆军大学则直接迁到山洞,山洞也跟着热闹起来。山洞东边为山坡林地,其余地方为平地,风景相当秀丽。于是,有钱人就在其四周修建起好多的别墅。赶场天,那山洞街上便摩肩接踵。

那时,流亡到重庆的文人墨客多,躲日本飞机又是一个让人烦心却又无可奈何之事。有好事者就出来征集“陪都八景”之类。从新桥上山洞的公路,弯来拐去,在进山洞之前,还建有一个跨线桥。所谓跨线桥,就是“桥跨两峰,长逾十丈,西行车先行桥底,包山盘旋回桥上通过,进入山洞”(民国《巴县志》)。想想当年,汽车绕山盘桓,两边或峭壁耸立,或深谷纵横,或悬崖欲坠,或坡陡难行,弯急拐多,一忽儿从桥下洞穿,一忽儿又升桥面,峰回路转,怎能不令人心惊魄动?如果停车下来,从跨线桥上往下望,层层梯田在夕阳下闪闪烁烁,又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于是,有人就把这“老鹰跨线”推荐为“陪都八景”,没想到真上了榜。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的明信片中都还有这一景。

由于山洞不足6米宽,刚好可容两车相对而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就开始堵车了,而且越堵越厉害。20世纪80年代另修了一条路,绕过了跨线桥和山洞,构成单循环,但依然还是堵。直到成渝高速公路修通,车流从山肚子里穿过,山洞才解除了拥堵。不过,作为20世纪20年代的一项严重工程,其文物价值早已经超过了交通价值。无机会前去观赏观赏,那“老鹰跨线”的美景依然可以让人激动。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