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剌「喇」045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喇喇,◆象聲詞。○[明][湯顯祖]《牡丹亭‧御淮》:“風喇喇,陣旗飄。”○《西游補》第十回:“簾外擂鼓一通,奏起細樂,鎗刀喇喇,劍戟森森。”○《紅樓夢》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廈傾。”

背哈喇子,◆同“背旮旯兒”。○《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我在這背哈喇子,誰曉的。”

撥喇(拨喇),◆見“撥剌”。

撥喇喇(拨喇喇),◆象聲詞。多描述馬疾走聲。○《水滸傳》第十八回:“﹝[宋江]﹞出得東門,打上兩鞭,那馬撥喇喇的望[東溪村]攛將去,沒半個時辰,早到[晁蓋]莊上。”

勃喇喇,◆象声词。多描述急而响的声音。○《水浒传》第十三回:“八個馬蹄翻盞撒鈸类似,勃喇喇地風團兒也似搬走。”

不喇喇,◆象声词。描述跑得飞快。○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二折:“不喇喇聞風兒便走。”

達賴喇嘛(;“喇嘛”為藏語的音譯,意為“上師”。亦省稱“達賴”。○[清][龔自珍]《正譯》六:“聖[清]控馭[天竺][額納特珂克]之地,達賴、班禪額爾德尼、章佳胡土克圖,先後來朝。”

大喇喇,◆舉止隨便,滿不在乎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只見門外兩個公差,大喇喇的走將進來。”

搗喇(捣喇),◆閑談,扯淡。○《斬鬼傳》第一回:“黃口小兒,爭來平地打筋斗;白髮老者,閒坐陽坡胡搗喇。”○《斬鬼傳》第三回:“[涎臉鬼]走上茶庵,見兩個閒漢在那裏搗喇。”

倒喇,◆[金][元]時的一種雜戲。大抵由一位演員吹彈多種樂器,並有歌唱和雜耍表演,如頂甌,舞盤,翻觔斗之類。至[清]猶存此戲。○[清][陸次雲]《滿庭芳》詞對倒喇作了生動而具體的描寫。詞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箏。冰弦忽奏,玉指一時鳴。唱到繁音入破,龜茲曲、盡作邊聲。傾耳際,忽悲忽喜,忽又恨難平。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旋復迴風滾雪,搖絳蠟,故使人驚。哀艷極,色飛心駴,四座不勝情。”○[清][周亮工]《書影》卷七:“今京師閹宦,畜童子為觔斗、舞盤諸雜戲者,謂之倒喇。”○[清]徐釚《南州草堂詞話》卷下:“倒喇,[金][元]戲劇名也,似俗而雅。”○[清][樊彬]《燕都雜詠‧歷代舊聞》:“倒喇傳新曲,甌燈舞更輕。箏琶齊入破,金鐵作邊聲。”自注:“[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俱一人彈之,又頂甌起舞。”

法喇,◆即雪橇。○[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法喇,似車無輪,似榻無足。覆席如龕,引繩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蓋土人為[漢]語耳。”參見“雪橇”。

放屁喇撒,◆見“放屁辣臊”。

古喇水,◆見“古剌水”。

刮喇,◆象聲詞。斷裂聲。○《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扯滿弓,一彈子打去,不想刮喇一聲,那條弓弦迸為兩段。”

刮喇喇,◆見“刮剌剌”。

哈喇,◆1.蒙古語。殺頭;殺死。○[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摺:“似這等姦邪逆賊,留着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元][鄭廷玉]《金鳳釵》第四摺:“[周橋]上騙錢也是我,若不饒便哈剌了罷。”○《說岳全傳》第十八回:“既是奸臣,吩咐哈喇了罷。”◆2.引申指砍殺聲。○[明][汪廷訥]《种玉記‧虜驕》:“聽馬前哈喇,千里血染猩猩。”◆3.蒙古語。指黑色。○[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哈剌者,黑也。”◆4.方言。描述油膩食物的變質味。○《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一時也辨不出是香,是臊,是甜甘,是哈喇,那氣味不断撲到臉上來。”○[王蒙]《深的湖》:“封皮上發出一股油乎乎的哈喇味兒。”

哈喇子,◆方言。口涎。程樹榛《勵精圖治》:“這個消息傳開後,一些朝思暮想盼着出國去撈一把的人,攙得直流‘哈喇子’。”

呼喇喇,◆見“呼啦啦”。

忽喇喇,◆見“忽剌剌”。

豁喇,◆見“豁剌”。

豁喇喇,◆見“豁剌剌”。

活喇喇,◆描述充滿生氣和活力。○《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只因這番,直教黑茫茫斷頭之路,另見個境界風光;活喇喇拼命之夫,重開個舖行生理。”

喇虎,◆亦作“喇唬”。◆凶惡無賴。○[明][唐順之]《牌》:“若有一二喇虎強徒,或在廠為首搶食或出外搶物,管事人就便拿送本縣用大枷。”○[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勸民息訟附禁刁訟示》:“一種貪惡之人,意想詐人,遇事生風,訐私揚短,未告則放風薰嚇,已告則使黨圈和,不遂其欲,疊告無已,此地方之喇唬也。”

喇唬,◆見“喇虎”。

喇喇蛌,◆即螻蛄。

喇喇忽忽,◆方言。對什麼都不在意,馬馬虎虎。○[老舍]《全家福》第一幕:“[林三嫂]三十好幾了,還像個孩子,喇喇忽忽的。”如:他總是丟三拉四,喇喇忽忽的,這次又把月票給丟了,你得時刻提示他。

喇嘛,◆喇嘛教對僧侶的尊稱,意為“上師”。○[清][昭槤]《嘯亭雜錄‧活佛掣籤》:“[西藏]喇嘛自[宗卡卜]興揚黃教。”○[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喇嘛有二種,一曰黃教,一曰紅教,各以其衣別之也。”○[瑪拉沁夫]《活佛的故事》:“我家的鄰居,是[特古斯]喇嘛。”

喇嘛教,◆佛教的一支。次要傳布於我國藏族、蒙族等地區。次要教派有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等。○[清][王韜]《各國教門說》:“[印度]佛教分而為三……一曰喇嘛教,即[西藏]之黃教也。”

喇者,◆即喇子。紅寶石。○[元][柯九思]《宮詩》之六“官家明日慶生辰,準備龍衣熨帖新。奉御進呈先取旨,隋珠錯落間奇珍”自注:“御服多以大珠盤龍形,嵌以奇珍,曰鴉忽,曰喇者,出自西域,有直數十萬定者。”參見“喇子”。

喇子,◆1.謂流氓無賴及刁滑凶悍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他是個喇子,他屢次來騙我。”○《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地方上幾個喇子想來拿囮頭,卻無實跡,倒被他罵了一場。”◆2.寶石名。色紅、通明,俗稱紅寶石。○[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寶玉]屬紅、黃種類者,為貓精、靺羯芽、星漢砂、琥珀、木難、酒黃、喇子……喇子純紅。”○[鍾廣言]注:“喇子,又名紅寶石,色紅,通明。”

喇嘴,◆猶誇口,說大話。○《金瓶梅詞話》第二六回:“我若教賊奴才淫婦與[西門慶]放了第七箇老婆--我不喇嘴說--就把‘潘’字倒過來。”

栗喇,◆象聲詞。○《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王甲]夫妻夜裏睡覺,只聽得竹床栗喇有聲,撲的一響,像似甚重物跌下地來的光景。”

納喇(纳喇),◆複姓。○[清]有[顯祖]繼妃[納喇氏]、[太祖][孝慈高][皇后][納喇氏]等。見《清史稿‧后妃傳》。

潑喇喇(泼喇喇),◆見“潑剌剌”。

熱忽喇(热忽喇),◆見“熱忽剌”。

生喇喇,◆猶活生生。○《水滸後傳》第十九回:“把他一個聰俊的孩子,可憐生喇喇磨滅死了。”

疏喇喇,◆見“疏剌剌”。

數喇(数喇),◆方言。數落;數說。○[清][蒲松齡]《姑婦曲》第一段:“[何大娘]連罵帶說,數喇了一陣。”○[清][蒲松齡]《翻魘殃》第三回:“十日以前合我說,着我數喇了一千行。”

跳喇嘛,◆猶跳布札。○[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京師正月朔日後,遊[白塔寺],望西苑[旃檀寺],看跳喇嘛、打莽式、打鞦韆。”參見“跳布札”。

秃喇哈,◆蒙古语turqaq的音译。意为“質子軍”。○明无名氏《精忠记·骄虏》:“秋高草黄馬正肥,秃喇哈都精鋭。”○按,《经世大典序录·政典·军制》:“或取諸侯將校子弟充軍曰質子軍,又曰秃魯花軍。”■秃鲁花,即秃喇哈,也译作“覩魯花”、“秃魯華”、“都魯花”、“秃魯哈”、“土兒合黑”等,《元史》、《元朝秘史》及其他元代著作中屡见。

吻喇,◆象聲詞。○《西游記》第七回:“﹝[大聖]﹞將身一縱,跳出丹爐,呼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周子山]擠門,呼啦一聲把門推開。”

吻喇喇,◆1.象聲詞。猶言呼喇喇。○《水滸傳》第九二回:“無移時那飛樓已被燒毀,吻喇喇傾折下來。”○《紅樓夢》第八七回:“正說着,忽聽得呼喇喇一片風聲,吹了好些落葉打在窗紙上。”○《詩刊》1978年第7期:“北風那個吹呀呼啦啦響,一件大衣忽然披在俺身上。”◆2.象聲詞。風聲。○《水滸傳》第九二回:“無移時那飛樓已被燒毀,吻喇喇傾折下來。”○《紅樓夢》第八七回:“正說着,忽聽得呼喇喇一片風聲,吹了好些落葉打在窗紙上。”○《詩刊》1978年第7期:“北風那個吹呀呼啦啦響,一件大衣忽然披在俺身上。”◆3.描述氣勢磅礡。○[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呼啦啦,[劉][鄧]大軍,四方八面,遮天蓋地,一擁而上,把他的十二萬人馬,全打在網裏了。”

血唬零喇,◆同“血糊淋剌”。◆[明]徐渭《狂鼓史》:“哄他人口似蜜,害賢良只當耍,把一箇[楊德祖]立斷在轅門下,磣可可血唬零喇。”

針喇(针喇),◆亦作“鍼喇”。◆胡說,亂說。一說,刺人的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休鍼喇,放二四不識娘羞!”[凌景埏]校注:“休針喇--疑是不要亂說的意思。有人說:‘針喇’是刺心話的意思。也有人說:此處應用韻,‘喇’字就字形當是‘嗽’字之誤,‘針喇’疑原作‘聲嗽’;聲嗽,[金][元]人習用語。又有人說:此處當在‘休’字斷句,‘針喇放二四’,指正在胡說。”

喇夥(喇伙),◆指流氓、無賴。○《儒林外史》第二九回:“[龍老三]!這喇夥的事,而今行不得。惹得上面官府晓得了,大家都不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