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本单元属于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涉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相关内容。
我们要注重这一单元的教学,因为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四大名著相对应的导读课的功能。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味,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人物众多,性情鲜明:情节曲折,引人入胜。通过《红楼春趣》的阅读,学生不只能体会到宝玉、黛玉等《红楼梦》次要人物的某些性情特点,还能感遭到《红楼梦》次要场景大观园中日常的生活景况,也能品尝到《红楼梦》叙事言语的质朴自然、精致传神。
如何借助《红楼春趣》的阅读,导读《红楼梦》呢?
一、了解人物性情
二、把握名著精髓
三、渗透版本意识
四、激发阅读期待
一、直接导入,方法指引
1.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8课《红楼春趣》。
2. 打开课文,找到正文①,用10秒钟时间把它看清楚。正文内容——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它告诉了我们:一、本文的作者是曹雪芹;二、本文选自名著《红楼梦》;三、本文是《红楼梦》的第70回;四、原文不叫《红楼春趣》,题目是编者所加。(板书:曹雪芹《红楼梦》)
3. 方法指引。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古典名著,古典名著该怎样去读呢?我们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上,向大家推荐了一些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概括为:
(1)联系课文,猜测意思
(2)难解语句,暂且放过
(3)借助材料,扩大了解
(4)结合影视,加深理解
二、了解人物性情,把握名著精髓
(一)扫除难词新词妨碍,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1.开头——“掉风筝",理解难词。
出示:探春笑道: “紫娟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黛玉笑道: “可是呢。把我们的拿出来,我们也放放晦气。”
其中的“忌讳、晦气”你是怎样理解的?(随文识字,方法指点:猜意思、找近义词、联系下文、查词典、联系生活)
2.两头——“拿风筝” ,放过难词
出示: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
学习“高墩、剪子股儿、籰(yuè)子”,这些词我们平常比较少见,编者没有加上拼音,也没有配上插图,联系上下文也没有下落,怎样办?
查材料(属于死抠这个词)、猜测(猜不出来)、可以暂且放过(对啦!因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样的词经常会遇到,遇到了就要查个究竟,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兴味和速度。明白这些词跟风筝有关就可以了。)
3.结尾——“放风筝” ,梳理情节
出示: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这有一个拟声词“豁喇喇”(学生多次朗读,晓得这是籰子发出的声音)。
我们在理清难词新词的时候,事情的发展顺序也被我们梳理出来了: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
(二)聚焦人物,把握性情
1.《红楼春趣》中写了一系列的人物,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贾探春、紫鹃、晴雯……)写得最详细的是谁?(贾宝玉)
2.通览全文,走进宝玉
出示学习要求:
(1)画一画: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宝玉的语句;
(2)想一想:宝玉的这些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写一写:在描写宝玉的空白处写上本人的批注。
3.体会“掉风筝”时,宝玉的性情
出示:宝玉笑道: “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谁在这里写了批注?你读懂了什么?(心地善良、直率、细心)
4.体会“拿风筝”时,宝玉的性情
出示: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 “放起来! ”
(1)这一处你读懂了什么?(宝玉随和、忍让)
(2)他要的大鱼、螃蟹风筝都被拿走了,还没人跟他商量,如果是别的公子哥,可能会怎样做?(生气、骂人、干架)这里你读出了什么?(宝玉没有公子哥的架子)
(3)如果大鱼、螃蟹、美人风筝都放在宝玉面前,你们猜他会选择哪个风筝?(美人风筝: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直接放起来、细看了一回)
(4)了解宝玉喜欢美人的缘由,出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新,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宝玉口中的“女儿”,不是现在的“女儿”,而是心地纯粹的青春少女。但是这样的“女儿”,在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确是被人瞧不起的,社会地位很低很低,有一个词叫“男尊女卑”,这里的女,可能就是指宝玉口中的“女儿”。宝玉不只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5.体会“放风筝”时,宝玉的性情
出示: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本人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 “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躁个稀烂!”
宝玉的反应是一连串的动作,当丫头们放不起来时,宝玉的反应是“说”,不是骂。当他本人放不起来时,是“摔、指”,最初又是“说”。
如果他此时放的是大鱼、螃蟹风筝,你们猜,他可能会怎样做?(一顿脚跺个稀烂)现在的他跺脚了吗?(没有,因为这是美人风筝)美人后面没有加风筝,说明宝玉看到的不是风筝,而是美人,也就是宝玉口中的女儿。(这里可以看出宝玉怜香惜玉)
在《红楼春趣》中,除了写宝玉一个是他口中浊臭逼人的男子,其他写的都是宝玉见了清新的女儿。(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贾探春、紫鹃、晴雯……)
在《红楼春趣》中,作者写了一连串的女儿,在整部《红楼梦》当中,作者写的也都是这样的女儿,原来作者曹雪芹是要(板书:为女儿立传)。
三、渗透版本意识,激发阅读期待
1.呈现材料,关注版本
出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问世后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红楼梦》的后半部分,由于某种缘由已经失传。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由无名氏续作,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而成。
因而, 《红楼梦》就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叫“脂本”系统,就是根据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保留脂砚斋评语的各种《红楼梦》版本;一个叫“程本”系统,就是加上无名氏续作的后四十回,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而成的各种《红楼梦》版本。
有了这一段材料,我们晓得了《红楼梦》原来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叫“脂本”,第二个版本叫“程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是(脂本),根据红学家研究,思想性和艺术性更高的是(脂本)。
你们之前读的七十回选自“脂本”,而课本选自“程本”。“脂本”和“程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2.入情入境,品黛玉性情
出示: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喇喇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 “各人都有,你先请罢。”
黛玉笑道: “这一放虽风趣,只是不忍。”李纨道: “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
紫鹃笑道: “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儿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 “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最初把风筝放走的竟然不是黛玉而是紫鹃。不是说放风筝就是放晦气吗?不是说放风筝可以把病根儿带走吗?黛玉为什么不放呢?(黛玉这样说: “这一放虽风趣,只是不忍。”)
你们之前对她有什么印象?(多愁善感、哭哭啼啼、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聪慧伶俐)这样的黛玉突然意识到,一旦把风筝放走了,这飘飘飖飖的风筝可能会怎样样?
此时,你就是多愁善感、哭哭啼啼、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聪慧伶俐的黛玉,看着空中飘飘飖飖的风筝,你会想些什么?(播放《红楼梦》主题曲纯音乐,学生把想法写下来)
学生汇报,品出了一个不忍把风筝放走、心地善良、心思细腻的黛玉,在风筝身上看到了本人的影子。当时宝玉就在旁边,他听了黛玉这话,他可能会怎样做?
3.宝玉懂黛玉
出示:宝玉道: “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
宝玉说的跟谁想的几乎一模一样?(黛玉)宝玉说“我替他寂寞”其实是在替黛玉寂寞,当宝玉说“放去,教他俩做伴儿”,他是在跟黛玉做伴儿。
因为宝玉的心中装着黛玉,宝玉懂黛玉。我们把懂对方心的人,叫做“知音、知己”。宝玉是黛玉的知己,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吗?
4.黛玉知宝玉
出示:黛玉笑道: “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当所有人都在笑宝玉风筝没放起来时,黛玉这样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黛玉在安慰宝玉、替宝玉解围、帮宝玉想办法,所以黛玉懂宝玉,黛玉是宝玉的知己)
黛玉是宝玉知己,宝玉是黛玉的知己,在《红楼梦》中,这是一条贯穿一直的故事主线。
5.纵览原著,寻知己踪迹
(1)宝玉、黛玉初次相见,互相觉得眼熟,似曾相识。(天生的知己)
(2)宝钗、湘云劝宝玉结交官员,读书走仕途,致使宝玉生气,而黛玉懂宝玉的志向,从未劝过。
(3)黛玉见桃花飘零写了一首《桃花行》,宝玉不看作者便知是黛玉所写,读诗双泪流。
6.观看影视,叹知己无缘
播放:《枉凝眉》视频,感受黛玉之悲。
7. 问题驱动,激发阅读期待
《红楼春趣》学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问题。(林黛玉是怎样死的?为什么说叹知己无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林黛玉的一生?)你们想晓得答案,只要一条路,那就是好好地读一读《红楼梦》,好好地读一读曹雪芹的“脂本”《红楼梦》。
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
(曹雪芹 《红楼梦》 )
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
为“女儿”立传
叹“知己”无缘
(初次尝试写文,一个一个地敲打,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不妨给点鼓励,点个赞,关注一下吧!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