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防止诸王掣肘,协助皇帝巧妙收权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多尔衮死后,经过全局性的权力再分配,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和其他权力机构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改组。顺治亲政前的议政王、贝勒、贝子,充其量只剩济尔哈朗、吴达海、韩岱三人。顺治亲政后经过顺治八年、九年续补后,议政王、大臣共计12名。其中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家占4口,在议政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济尔哈朗是独一的老一辈议政王,以他为议政王之首,掌管会议。由于他威信高,权位重,加之其近亲参与议政的人数多,即便他本人不是有意与皇帝分庭抗礼,也不可避免成为诸王的代表人物,处于操纵会议、左右局势的地位。

当时和平还在进行,巩固北方、统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劲旅。诸王或领一旗,或领若干牛录,属下满、蒙、汉军,人数多者达数万,少者也上千。他们在战场上立功,在野廷有权。皇帝亲政后,依靠他们,加恩封赏都是正常的。问题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比较大,管事宽,有时甚至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顺治帝的谕旨也曾遭到否决。例如,顺治八年二月初五日,议政王大臣等议处原正白旗大臣罗什、博尔惠、额克亲、吴拜、苏拜等五人。其中罗什、博尔惠论死,籍没其家,其他三人开除宗室为民,籍没家产,夺所属人役。顺治帝认为处理过重,要求诸王大臣重议罗什、博尔惠能否可免死。可是,众议政王大臣又上奏,说:“此动摇国是,蛊惑欺罔唆构之人,天发其奸,不可复留。”皇帝只得如议行。再如,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九月间,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议政王大臣,为了扩大恐坏人借端陷害无辜,命改议。但议政王大臣仍坚持原议。皇帝只好同意。谈迁在其所著《北游录》一书中,称议政王大臣所议为“国议”,“清朝大事,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六部事,皆议政王口定”。可以说,此时是清朝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职掌最广泛,权限达到顶峰的时期。

遇到这种情况,年轻的顺治帝难免心烦,不时要发火。这时,“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后”帮他解难题。首先劝说皇帝要忍耐,适当做些妥协让步,以求得诸王对皇帝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皇太后还协助皇帝策划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势的措施。

皇太极在世时,曾遇到诸王权势过大,与汗(皇)权发生矛盾的问题。通过不断调整及扩充议政王公及议政大臣的数目,无效地削弱了诸王权势。皇太后利用历史的经验,协助顺治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分,添加其名额。仅顺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议政大臣就多达30余人。而且成分广泛化。新增的议政大臣中有敢于积极揭发多尔衮的原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詹岱,也有屡遭多尔衮打击、迫害的原两黄旗大臣鳌拜、遏必隆、索尼等人。除八旗满洲固山额真早已是议政大臣之外,八旗蒙古固山额真也开始被任命为议政大臣,六部满蒙尚书则全部列入议政大臣行列。顺治九年至十三变个别人独断专行、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局面。

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三十日,皇帝采取一项极不寻常的举措,谕内三院:“以后一应章奏,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明显是限制郑亲王干涉政务之权。三月十五日降谕,宣布罢革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从而排除了诸王左右朝政的余地和危险。但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资历深,功劳大,既忠于太宗皇太极,又忠于幼主福临。顺治帝不忘他的恩情,充分肯定他的功绩,保持对他的尊敬。在“逃人”、“投充”乃至私家贸易等问题上,仍适当做出让步,不把关系搞得太僵,以换取诸王在严重朝政上的支持与合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