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五~人间世第四(29)
河 南 郭 象 注
唐 西华法师 成玄英 疏
内篇人间( jiān )世第四
汝不知(zhī)夫(fú)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wèi)杀之之怒也。
《注》恐其因有杀心而(ér)遂怒也。
《疏》汝颇知(zhī)世有养虎之法乎?猪羊之类,不可生供猛兽,恐其因杀而(ér)生嗔(chēn)怒也。
不敢以全物与之。为(wèi)其決(jué)之之怒也。
《注》方使虎自齧(niè)分(fēn)之,则因用力而(ér)怒矣。
《疏》汝颇知(zhī)假令以死物投兽,犹须先(xiān)为(wèi)分(fēn)決(jué),若使虎自齧(niè)分(fēn),恐因用力而(ér)怒之矣。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注》知(zhī)其所以怒而(ér)顺之。
《疏》知(zhī)饥饱之时,达喜怒之节,通于物理,岂复危亡(wáng)。
虎之与人异类。而(ér)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注》顺理则异类生爱,逆节则至亲交兵。
《疏》夫(fú)顺则悦媚,虎狼可以驯狎(xiá);逆则杀害,至亲所以交兵。媚己之道既同,涉物之方无别(bié)也。
夫(fú)爱马者。以筐盛(chéng)矢(shǐ)。以蜄(shèn)盛(chéng)溺(niào)。
《注》矢(shǐ)溺(niào)至贱,而(ér)以宝器盛(chéng)之,爱马之至者也。
《疏》蜄(shèn),大(dà)蛤(gé)也。爱马之屎,意在贵重。屎溺(niào)至贱,以大(dà)蜄(shèn)盛(chéng)之,情有所滞,遂至于是也。
适有蚉(wén)䖟(méng)僕(pū)缘。
《注》僕僕(pū)然群著(zhuó)马。
而(ér)拊(fǔ)之不时。
《注》虽救其患,而(ér)掩马之不意。
则缺衔。毁首。碎胸。
《注》掩其不备,故惊而(ér)至此。
《疏》僕(pū),聚也。拊(fǔ),拍也。銜(xián),勒也。适有蚉(wén)䖟(méng),群聚缘马,主既爱惜,卒(cù)然拊(fǔ)之,意在除害。不定时节,忽然惊骇(hài),于是马缺銜(xián)勒,挽(wǎn)破辔(pèi)头,人遭蹄蹋(tà),毁首碎胸者也。
知[ zhī ]
晓得,明了:晓得。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晓得)。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知[ zhì ]
古同“智”,智慧。
夫[ fú ]
1.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2.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3.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夫[ fū ]
1.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2.〔夫子〕
①.旧时对学者的称呼;
②.旧时称老师。
3.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为[ wèi ]
替,给: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
为[ wéi ]
1.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而[ ér ]
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连词
①.表平列,如“多而杂”。
②.表相承,如“取而代之”。
而[ néng ]
通“能”。〈名〉才能。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嗔[ chēn ]
1.怒,生气:嗔怒。嗔喝(hè )。嗔诟。嗔斥。嗔睨。
2.对人不满,怪罪:嗔着。责怪。嗔责。
決[ jué ]
1.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決江疏河”。
2.堤岸被水冲开:决口。溃決。
3.断定,拿定主见:決定。決断。決计。決然。决胜。決议。犹疑不決。
決[ xuè ]
康熙字典;《广韵》《集韵》《正韵》丛呼決切,音血(xuè)。疾貌。一曰小飞也。《庄子·逍遙游》決(xuè)起而飞,抢榆枋。
決[ guì ]
涓惠切,音桂(guì)。疾貌。《庄子·齐物论》麋鹿见之而決骤。《注》決,徐邈读古惠反。
齧[ niè ]
1.同“啮”。
2.啃、咬。《汉书•卷五十四•苏建传》:“天雨雪,武臥齧雪与旃毛並咽之,数日不死。” 唐•杜甫 《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帶弓箭,白马嚼齧黄金勒。”
3.姓。如唐尧时代有贤人齧缺。
分[ fēn ]
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2.由全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分[ fèn ]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
先[ xiān ]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先前。先期。原先。先驱。先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先觉(jué)。先见之明。先发制人。
先[ xiàn ]
1.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丛先见切,音霰( xiàn )。《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 xiàn )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 xiàn )犹导也。《史记·郦( lì )食( yì )其( jī )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xiàn )。
2.当后而前曰先( xiàn )。《左传·文二年》不先( xiàn )父食。《孟子》疾行先( xiàn )长者。《老子·道德经》先( xiàn )天地生。
亡[ wáng ]
1.逃:逃亡。流亡。
2.得到:亡佚。亡羊补牢。
3.死:伤亡。死亡。
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亡[ wú ]
古同“无”,没有。
狎[ xiá ]
1.亲近而态度不严肃:狎侮。狎弄。狎昵。狎客(嫖客)。
2.习惯。
3.更替。
4.拥堵:车骑并狎。
别[ bié ]
1.分离:别离。别情。别绪(离别时离别后的情感)。分别。告别。久别重逢。分门别类。
2.差别:霄壤之别。
3.分类:类别。性别。职别。级别。派别。
别[ biè ]
〔别扭〕不顺心,不相投(“扭”读轻声)。
盛[ chéng ]
1.把东西放进去:盛饭。
2.容纳:盛器。小桶盛不下多少东西。
盛[ shèng ]
1.兴隆:兴盛。繁盛。旺盛。盛世。盛衰。茂盛。全盛时期。
2.炽烈:年轻气盛。盛怒。盛气凌人。
3.丰富,华美:盛产。盛宴。盛装。
矢[ shǐ ]
1.古同“屎”,粪便。
2.箭:流矢。弓矢。有的(dì)放矢。矢镞。
3.誓:矢志不渝(发誓立志,永不改变)。
4.耿直:矢言(耿直的言论)。
蜄[ shèn ]
古同 “蜃”。
溺[ niào ]
同 “尿”。
溺[ nì ]
1.淹没:溺水。溺死。
2.沉浸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大[ dà ]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卑。
大[ tài ]
1.古通“太”。
2.古通“泰”。
大[ dài ]
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蛤[ gé ]
1.〔蛤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2.〔文蛤〕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3.〔蛤蚧〕爬举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西医用作强壮剂。
蛤[ há ]
〔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蚉[ wén ]
古同 “蚊”。
䖟[ méng ]
《唐韵》武庚切《集韵》眉耕切《正韵》眉庚切,丛音盲(méng)。《说文》齧人蟲。《尔雅翼》大曰蝱(méng),小曰䗽(wèi)《庄子·天下篇》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蝱(méng)之劳也。《前汉·中山靖王传》明月曜夜,蚊蝱(méng)宵见。《淮南子·说山训》蝱(méng)散积血。
僕[ pū ]
康熙字典;《集韵》普木切,音撲。群飞貌。《庄子·天运篇》蚉蝱僕緣。
僕[ pú ]
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丛蒲沃切,蓬入聲。《说文》给事者。《礼·礼运》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僕(pú)。
著[ zhuó ]
附着,穿着。同“着(zhuó)”。
著[ zhù ]
1.显明,显出:著名。著称。显著。昭著。卓著。
2.写文章,写书:著作。编著。著书立说。
3.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著。巨著。遗著。译著。著作。
著[ zhe ]
助词。表示动作、形态的持续。同“着(zhe)”。
拊[ fǔ ]
1.拍:拊掌大笑。
2.古同“抚”,安抚,抚慰。
3.器物的柄。
卒[ cù ]
同 “猝”。
卒[ zú ]
1.兵:士卒。小卒。兵卒。
2.旧称差役:走卒。
3.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4.完毕,终了:卒岁(度过一年)。卒业(毕业)。
骇[ hài ]
1.惊惧:骇叹(惊叹)。骇惧。骇然。骇人听闻。惊涛骇浪。
2.惊起,散。
挽[ wǎn ]
1.拉,牵引:挽弓。挽留。
2.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挽救。力挽狂澜。
3.追悼死人:挽词。挽联。挽幛。
4.古同“晚”,后来的。
5.同“绾”。
蹋[ tà ]
1.踏:“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
2.踢:“穿域蹋鞠”(“鞠”,古代的一种皮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