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赵无恤
赵无恤(?―公元前425年),即赵襄子,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是晋国六卿之一赵氏家主赵简子赵鞅小妾生的庶子,母亲是狄人之女。父亲赵简子发现赵无恤能力非凡,最终废黜嫡长子出身的世子赵伯鲁,改立庶子赵无恤为世子。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赵无恤在位期间袭杀代王占领代地,攻灭智伯奠定“三家分晋”的基础,成为赵国实际上的开国君主。赵无恤宗法观念很强,认为本人的君位来自卑哥赵伯鲁,因而赵无恤虽然有五个儿子却不断没有立本人的儿子为储君,而是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赵无恤就立赵伯鲁的孙子赵浣为储君。赵无恤的好心形成了赵家内讧,赵浣即位后引起赵无恤的弟弟赵嘉不满,他认为本人比侄孙赵浣更有承继资历,也就驱逐赵浣自立为赵国国君,史称赵桓子,还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赵嘉死后赵嘉的儿子与赵浣争位,最终赵浣消灭赵嘉的儿子后复辟为君,史称赵献子。赵浣的儿子赵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赵无恤无意中形成赵国开国初期的长期政局不稳,发展落后于魏国。
吴侯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人,破虏将军孙坚嫡长子。孙策在父亲孙坚中箭身亡时年仅17岁,守孝期满后投奔孙坚的主公袁术,帮袁术先后夺取了九江郡、庐江郡,袁术却两次食言没有委任孙策为太守。194年孙策从袁术处领到父亲旧部1000余人开始渡江开辟江东,196年孙策夺取会稽郡自任太守,198年孙策孙策被曹操以汉献帝名义拜为讨逆将军、吴侯。200年初孙策控制着江东六郡之地,在孙策计划偷袭许都前夕遇刺身亡,临终把兵权交给弟弟孙权。孙权229年称帝后追尊孙策为长沙王,孙策的儿子孙绍承继孙策吴侯爵位,后来改封为上虞侯。孙策儿子孙绍年幼只好传给弟弟孙权,不只保证了权力平稳交接,也让孙绍等人避免卷入东吴宫廷纷争。孙权的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死,三子孙和、四子孙霸都被赐死,五子孙奋、七子孙亮被杀,六子孙休的儿子也被杀,孙权对孙策的冷漠其实是对孙策子孙的另类保护。
成汉武帝李雄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儁,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西晋时期巴蜀流民领袖李特第三子。303年李雄的父亲李特、长兄李荡先后兵败遇害后,李雄坚决反对叔父李流投降建议率军抵抗,被推举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并攻占成都。304年李雄被推举为成都王,306年李雄称帝国号大成,追尊父亲李特为景皇帝。李雄有10多个儿子,但李雄却立长兄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334年李雄去世侄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雄的堂弟李寿又杀侄子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343年李寿的儿子李势继位,349年桓温灭亡成汉。李雄传位给侄子而不是儿子,导致成汉内乱不止。
陈武帝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省长兴县)长城下若里人。544年陈霸先平定交州之乱崭露头角,548年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逐步控制了兵权,552年击败北齐南征名声大噪,554年进位为司空,555年进位为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掌握了梁朝实际权力。557年陈霸先受禅称帝,但儿子陈昌落入北周之手,只好改立侄子陈蒨为太子。陈蒨继位称帝后,北周这才放回陈霸先嫡子陈昌试图只在陈朝分裂,结果被陈蒨派人以迎接为名溺死,陈昌无嗣陈霸先绝嗣。
上一篇:为什么“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亡国的根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