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晓得宋王朝的皇位承继和别的大一统王朝不太一样,开国之初采取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终北宋一朝,帝位在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之弟、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之中传承。但到了南宋时期,帝系的传承又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太宗的后代宋高宗赵构又将帝位交还给了太祖一系,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独特的现象。
赵构这么做,绝非是其有着什么高尚的情怀,或者是出于对于太祖一系的愧疚。他是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以及对于天下民意的一个回应,最终做出了将皇位交还太祖一系的决定。
首先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赵构没有子嗣可以传承。在封建王朝,帝王对于承继人的选择首选就是本人的儿子,赵构也不能免俗。起先他是有一个儿子的,但南渡至杭州时在苗刘之变中受到了惊吓,最终早夭,年仅三岁。
那时的赵构年纪尚轻,还幻想着再诞子嗣,但问题在于他丧失了生育能力。那是在南渡之前,金兵袭取扬州。彼时的赵构正在扬州行宫行幸宫女,卒闻金兵将至,受惊之下,仓猝逃走。虽然他逃脱了金兵的追捕,但因遭到惊吓最终落下了不举的毛病。此后,虽然他百般努力,但最终还是不能再有子嗣。
既然本人没有子嗣,那么只得在皇族中挑选承继人。这时他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在太宗系选择,再就是在太祖系中选择。首先看太宗一系,与赵构同枝,按理说应该是皇位承继人的首选。但在实际情况中,赵构很快排除了这个选项。
太宗一系中,最具有资历的应该是宋徽宗、宋钦宗的子嗣。虽说靖康之变中,赵氏皇族几乎被一网打尽,但漏网之鱼还是有的,徽宗、钦宗的后代也有成功南渡的。如果由他们中的一人承继帝位,于法理上是讲得通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赵构的即位。他的即位,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是在“二帝北狩”时的权宜之计。如果“二帝”的子嗣即位,赵构会有被清算的可能,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既然徽、钦二帝之后不能考虑,别的太宗系就更没有理由作为承继人了。于是乎,赵构也就只能将目光转向了太祖一系,意欲从其中选择王朝的承继人。
之所以选择太祖系人选,首先在于经过靖康之变,太宗一系民望尽失。而太祖一系,自北宋以来寂寥无闻,民间多无为之不平之音。我们晓得,开创大宋王朝的是太祖赵匡胤。此人在民间威望颇高,人称其“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实际上赵匡胤也是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豪杰,赵光义与其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按照传说中的“金匮之盟”,赵光义应该把皇位传回赵匡胤的子孙,但赵光义却没有这么做,再加上赵匡胤离奇的死因,后代的落魄,使得天下的百姓在感情上更倾向于他们。
赵匡胤武艺高强,类似于后世所说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晓,因而被世人称之为“艺祖”。自北宋以来,民间不断流传着“艺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说法。当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天下离乱,使得太宗一系的人望尽失,而此时这个声音也越来越大。作为皇帝的赵构,是不能无视这个声音的。
随着“艺祖之后当再有天下”之说盛行的,还有了更为离奇的传闻。据一些所谓见过金帝完颜吴买乞的宋人说,吴买乞容貌似赵匡胤,天下又有了其为太祖转世复仇一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其中却表现出了民心之所向,是“艺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加强版。
赵构的婶母(宋哲宗的皇后),当朝的孟太后也遭到影响。她已经做了个梦,梦见赵匡胤托梦于她,告诉其因为不满赵光义强夺帝位,因而才降下惩罚,使得太宗一系的子孙被远囚异域。孟太后把这个梦告诉了赵构,史称“高宗大寤”。赵构也对这些传闻深信不疑,再加上本人没有了子嗣,于是昭告天下,以“太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为由,下诏选择太祖之后为嗣。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赵构挑选了两名太祖子孙入宫养育,其中一人为赵眘。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代。经过赵构的长期调查,最终赵眘得以最终成为皇嗣。绍兴三十二年,金兵撕毁和约南下,力主言和的赵构无颜面对天下,遂立赵眘为皇太子,更是在第二年禅位于赵眘,这就是历史上的宋孝宗。
赵构之所以传位于宋太祖之后,是由多种缘由促成的。在其丧失了子嗣之后,为了保证本人的政治地位,顺从了天下的意愿,将皇位交还给了太祖一系。现实上,他的选择还是非常成功的。赵眘自民间而起,朝上没有根基,对于赵构构不成要挟,清算赵构的危险也就不存在。而他对于赵构的态度,从其庙号“孝宗”就可以看出。赵构既顺应了民意,又确保了本人的利益,细想起来,他真还不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无能,算得上是一个政治高手了。
上一篇:古代皇帝为啥非要死了才传位?为何不提前禅位,让权力平稳过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