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室公爵
清制所谓“显爵”有五个名号,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公爵有镇国公和辅国公之分,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
“八分”就是八样标志,即朱轮(红车轮)、紫缰(乘马用紫色缰绳)、宝石顶(一品用珊瑚顶,宝石在珊瑚之上),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盛热水用,略同现今之暖壶)、马坐褥和门钉(府门上铜钉)。
王爵有“功封”和“恩封”两种。功封即因功而封,如清初以来的八家世袭罔替王爵。恩封即降袭爵位,如皇子分封亲王,逐代降一等袭爵至镇国公为止不再降,成为世袭罔替;郡王降袭至辅国公;贝勒降袭至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袭至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袭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袭至辅国将军。
据礼亲王所撰《啸亭杂录》,对于清代王公降袭次第,曾有这样说明:
“国初宗臣贵位统名贝勒:崇德元斗,定亲十、郡王、叭勒、贝子、镇国、辅国二公皆冠宝石顶,以补服、翎眼为差次,统名曰‘人八分王公’,盖即九锡意也、.其‘不入八分公,以及镇国、辅国将军皆冠珊瑚顶。奉国将军视武臣正三品,奉恩将军视武职正四品,秩皆与流宦同。旧例亲乇嫡子封郡王,郡王以下嫡子皆递降一等受封。亲王众子封辅国公,亲王庶子封辅国将军?郡王以下递降同:……康熙中.以俸糈繁众,改亲十无论嫡子,众子皆封未人八分辅国公,郡王以下递为减等而考以翻译,马、步箭,三者皆优,然后授以本职,否则递相降等授爵、其亲王.郡王皆世袭罔替,贝勒以下皆降袭至辅国公然后世袭,而辅国公义无复降袭之例,其未人八分辅国公以下,皆降至奉恩将军世袭罔替,无论军功,恩封皆一例?……”
到·了乾隆时代,又特定区分军功,恩封的制度。从此,世袭罔替和降袭才有了明显区别。
公以下的将军,虽亦分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四等,但是职而不是爵。
将军的由来,大抵为亲王的次子以下,凡年到18岁,大约皆能得这种职封,当时称为“应封宗室”。用考试制度、即考试满,汉文和马、步箭,择成绩优秀者授封。未考中者,等翌年再应考。
已受封爵的亦须受考,规定10岁考步箭,16岁考马箭;对成绩优秀的奖以绫缎等物。
将军以下有“小世职”,如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皆为世袭,这些人多为阵亡者的后裔。
再关于固山贝子,多罗郡王、尺勒与和硕亲王的意义:“固山”即旗,“多罗”为一角,“和硕”为一方之意,即表现所担当方面的大小,即明代以前的封藩之意。
二、宗室辈分
在清宗室中有“近支”和“远支”之分:近支的辈分按“奕、载、溥、毓、恒,启”等陈列,都是康熙这一支所传的后裔。在近支宗室中的名字,还要分清能否“带偏旁的”,如奕字辈的人,在奕字下用带“言”旁的字,如奕诉;载字辈的人,在载字下用带三点水偏旁的字,如载洵,载涛……;而溥字辈用“单人旁“;毓字辈用“山字旁”这些都是“最近支”的宗室。而如奕匡,虽是奕字辈,但奕字下不用言旁的字,说明他虽也是“近支”,但并非“最近支”。
宗室王公照例六岁入学,18岁出学,出学即须当差,由皇帝分别赏给差使。近支多为“乾清门行走”,有爵的为“御前行走”。
差使即在皇帝前供差之意。如“前引大臣”等俱为差使而非“作官”。年长些的宗室,则使管理旗下事务,如任某旗都统或副都统等。资历较深的,有资历老或优秀的,则使当“御前大臣”,是从“御前行走”当中选拔弓马娴熟者担任。
此外,王公的“差使”,则是代表皇帝(当时叫做“恭代”)祭祀坛、庙。例如“派往寿皇殿恭代行礼”之类。
清朝宗室在中叶时代,很少人政界任文职,多数为武职。到嘉庆时,才有王公任军机大臣的事。如成亲王永理(高宗——乾隆——第十一子和硕成哲亲王)就是因为当时军机大臣的事务繁忙,才使他当军机大臣的,但仍属临时“帮忙,,的性质,并非实际差使。虽然如此,成亲王还时常差次饮酒,表示本人并非在这里实际任事。
宗室中最高的职位,为“管理宗人府”。宗人府的宗令,例择年高爵显、德望兼懋的人充任。其下有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也由王公兼任,最低爵位亦须贝子。
三、宗室待遇
清代亲王年俸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公——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随俸银有相应的俸米,数目虽不清楚,但亦相当可观,一年间是吃不完的。
这种俸银、俸米数量,原系按清初的物价而定,在当时固然绰绰不足,到中叶以后,便逐渐落于当前的物价后面,而且是两者距离日趋愈远。于是想出用津贴补救的方法。如贝子的年俸,在那时便有捉襟见肘之势。因而,对于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等,每月皆加100两津贴;名目虽是津贴,实际比原俸还多。
庚子以后,因用白银赔款,俸银、俸米皆缩减半数,导致当时一般朝臣、宗室的生活,陷于日趋穷困的地步。至于晚清时代,王公中也有过豪奢生活的人。不问可知,自然是从苞苴贿赂而来,否则断无这种余裕的可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