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心理暗示疗心疾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据《古今医案》记载,有一人晚宴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倒头便卧,和衣而睡。睡至半夜,酒劲已过,醒来只觉口渴难忍,此时黑灯瞎火,找不到水,便将一槽中的剩水喝了一碗。待天亮后酒力全消,想起半夜曾喝槽中剩水,于是往槽中一看,大叫“不好!”只见水槽中有许多小红虫。这一惊非同小可,竟患下一场病来,心想小红虫在肚子里作祟,生长繁衍,只觉隐隐作痛,茶饭不思,多方求医问药,终无疗效。

后来请到一位叫吴球的医生,察知其病为疑心所得,极言可治。他先用一条红丝线剪成许多如虫状小段,掺入药中,做成蜜丸,让病人在暗室中服下,同时辅以泻药,嘱病人拉大便于白色盆中。数小时后,病人拉出大量稀便,见到其中有许多“小红虫”,心中疑团顿释,连称医生高明,疾病霍然而愈。

吴球的这颗中药蜜丸,其实并无驱虫作用,仅为心理医治而设,故在医学上称为“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是基于病人强烈盼望药物产生医治效应的心理活动,对医生和药物的信任会加强这种效应。

由于病人的病情、经历、性情、文化水平、精神形态不同,安慰剂并非对每个人都无效。一般来讲,对于神经质、性情内向、易受暗示者效果较好,前提是病人不晓得这是安慰剂。用安慰剂并非是欺骗病人,因为它确实能起到解除病人痛苦,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

作者:河南西医药大学 教授 段振离

编辑:熊恕

审校:谢涛

核发:万洪新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