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僧路遇怒放的梅花,吟诵了一首绝句,澹逸自适,更充满禅意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景象,也深深地吸引了很多人去观察和思考。比如白云,它本来是很常见的现象,可是白云意味着闲适、隐逸,也代表着一种禅意。有人却对其一往情深,即便整天观赏也看不够。

宋代有很多僧人非常具有才华,不只通晓禅理和佛经,而且善于写诗。他们经常与一些士大夫交往,彼此间互通有无,让这些僧侣们也有很多禅诗流传于世。下面引见的是诗僧路遇怒放的梅花,吟诵了一首绝句,澹逸自适,更充满禅意。

庵居

宋代:释仲皎

啼切孤猿晓更哀,柴门半掩白云来。

山童问我归何晚,昨夜梅花一半开。

仲皎,字如晦,不断在明心寺修行。寺前为倚吟阁及剡山白塔,他在此结庐而居。高僧还将其命名为闲闲庵。诗题为《庵居》,其庵又称为“闲闲”,可见这位高僧平时也喜欢清闲。这首诗正是其闲适生活的写照,表现了禅家澹逸自适、超尘脱俗的情怀。

作者先描写其远离世俗的环境,这里可闻猿啼,而且白云缭绕,正处山中幽僻之处。高山深处,无比静谧,猿猴都不堪孤单,经常哀切地啼鸣。高僧远离人世、独居于此,心中不知能否也感到无比孤单

次句没有作正面回答,却继续描写本人的居住情况。他平时将院门半开半闭,半山腰本来就杳无人迹,只要白云在房前屋后不停地缭绕,更变幻着不同的姿势,让寂寞的僧人有时可以借此解闷。但更多的时候,诗人都在安静地打坐,时而思接八荒,时而放空本人的大脑。

如此别有天地的深山之中,没有俗世的喧嚣,也没有难测之险恶。诗人夜不闭户,心与白云共闲,毫无悲凉凄哀之感。这里门虽设而不关、云无心而入门,彰显出诗僧闲适疏逸之情。

作者以“白云”的意象表达本人的禅心,然后又具体地描写他的日常生活。高僧独自由外溜达,东看看西瞧瞧,因为心情放松,无所牵挂,不知不觉便回来晚了。

山童在院里左等不来、右等不见,几回跑出很远处去迎接他,却一直不见其踪影,想必是焦急万分。诗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路上遇见了昨夜开放的梅花。

最初一句看似与禅意毫无关系,但细细一想,梅花素有孤洁的标格韵致,而诗人却因为一只晚放的梅花,忘记了要回去休息,正说明诗人脱俗超凡的品性。

昨夜梅花一半开”,这一句描写早梅,道尽诗人的迫切心情。老僧赏梅归来,心念梅花,于是絮絮自语,仍沉浸于梅花怒放的情境之中。其爱梅之深情,可谓曲尽其妙。

纵览宋代高僧的这首禅诗,作者以白云和梅花入诗,充满了禅意,更彰显了诗人远离尘俗、一心向禅的襟怀。诗人平时柴门半掩,却与白云成为好友;暮色沉沉,诗人又醉心于怒放的早梅,更体现出诗僧绝尘的禅思。

白云漂浮不定、来去无影,诗人却扎根深山、痴心不改。夜间早梅璀璨绽放,预告了春天的到来,诗人也醉心忘归,绝无半点寂守孤灯、悲世绝情的表现,反而十分沉醉于这种幽静恬淡的生活氛围。全篇不只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具有温馨的人情味,更溢满了深远的禅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