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如何设置出更具画面感的故事场景?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美国电影《盗梦空间》讲述了进入一个梦境的故事,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记得电影中的那个旋转陀螺,陀螺停下来,主人公就回到现实,陀螺不断转,主人公就不断在梦里。

我们还记得影片的最初一个场景:陀螺在旋转,它会停下来吗?主人公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里?这个悬念,在多年后的今天想起,依旧值得回味。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我们做梦的时候,梦境是真实的,只要到醒来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

其实讲故事也是一样,我们借助“场景”为给听众搭建一个“梦境”。从故事的第一句话开始,我们就需要把听众引向另外的一个“时空”里,让他入情入境,最初产生情感共鸣。

那么,这里就要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故事概念了——故事场景。场景一般是指电影和戏剧中的场面。

故事场景则是你故事的主人公活动及故事发生的场合与环境,故事场景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相连的。

要讲好一个故事,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创造一个故事场景,让听众脑海中浮现出故事发生时的环境画面,并与故事主人公“感同身受”,本人则像“身临其境”一样。

那么故事场景应该如何创设,才能让人有进入“梦见一般”的代入感呢?

一、故事场景的取舍准绳

首先我们要记住一个准绳:“有缘由才能存在”。意思是说,我们需要了解故事发生的“时空与因果”。

我们来看田海龙在提到故事场景材料的选择时,他举了一个范例:

我坐在出租车里。

我坐在一辆绿色的出租车里。

我坐在街角一辆绿色的捷达出租车里。

我坐在一辆女司机驾驶的出租车里。

这4个场景,在不同故事中有不同的内涵。如果,你只是要讲发生在出租车里的事情,那么近景“我坐在出租车里”的场景描述就够了。

如果,你的故事需要一个中景,需要出到车外面,那么你可以说“我坐在一辆绿色的出租车里。”

如果,你的故事范围更大,需要扩展到整条街,那么你可以选择近景“我坐在街角一辆绿色的捷达出租车里。”

那么“我坐在一辆女司机驾驶的出租车里”这个场景,有一个“女司机”作为“包袱”放在里面,那后面的故事一定要与女司机有关,这样场景的存在才有意义。

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场景不是描述地越多越好、越细越好,我们需要删除那些听众容易跳过,或者容易过度关注的部分。

讲故事时,请快速进入场景的描述,凡进入描述场景时,用词要精确简约,连贯并富有动感。

在讲故事时,我们需要有缘由才会去留意:云层是多么低沉,城市是多么有活力,或者白色的屋顶是多么古朴。很多情况下,对场景的描写,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所以,当你在描写场景时,无论你描述的是一间屋子,还是一片旷野,你最好是在借此埋下“伏笔”,比如说,对房间的描述应该引出的是房间里那个人的情况;对旷野的描述则是未来的故事主人公需要在旷野上做点什么。

你确定选择的场景材料不能是含糊、笼统或空泛,而是要去掉一般性材料,让故事的场景都变成可见、清晰及扣人心弦的描叙后,

,那么在最初一幕里,刀一定要从刀鞘里拔出。

二、拉近故事场景距离感的方法

香港作家麦成辉是这样描述场景的距离感:“场景的临近感能让全体故事的叙述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因为一些你本来不可能晓得、不可能想象的事情,竟然可以在你面前演练一遍,那是很奇妙的事,听众比较容易投入其中。”

这里我们用朱自清的《背影》让你来感受能拉近距离的故事场景是什么样的?先看这一段: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本人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

这一段场景不断地连贯转换:“过江——进站——行李多——上车——靠车门的椅子——大衣铺好的座位”。

通过场景的步步转换,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同时也用场景里父子的互动来体现感人的父爱。接下来: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部分的场景继续不断地转换,车上、月台、铁道……都为最初突出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做下铺垫。

故事场景、事件叙述、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相互交错,让情节和情感流畅地推进。在这里,故事场景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展演一般。

这就是拉近距离后,让听众带着情感进入场景的力量。我们讲故事也是一样,我们不能让听众没有场景,光靠想象。我们要让所设置的场景叙述带上情绪和表情,真正成为故事的铺垫。

《背影》启示我们要拉近故事场景的距离感至多有3种无效方法:

第一,场景的宏观叙述和场景的细节渲染要相互无机结合。先是对车站的“宏观近景”叙述,然后细叙父亲“爬上爬下”和“手捧橘子”的“场景细节”。“宏观的面+微观的点”的讲述,容易创建让听众快速并具体进入的故事场景。

第二,挑选独特的“直观感性细节”让听众对人事景物理感同身受。如果不是讲述人的“动作性细节”,

那就要特别留意选取事物的带有外形、色彩、声音、味道等的感性细节来创造故事场景的独特抽象,涉及到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的“感官感性细节”,会无效地拉近听众对故事场景的距离感。

第三,在创建“宏观的面+微观的点”的故事场景时,要留意把故事叙述人“我”的客观情感带入讲述中。

《背影》的故事场景之所以感人,这和叙述者“我”带上了客观情感的“夹叙夹议讲述方式”分不开。“我”有两次直接讲述了:“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我的眼泪又来了”。当叙述者带着客观情感来讲述故事场景时,观众“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就水到渠成了。

三、设置故事场景时要问本人的问题

在描述你的故事场景时,你需要尽可能简约,把那些不需要的枝叶删掉,只留下最重要的有特征的部分。

一旦你要讲的故事在你的脑海中构成,你可以多筛选几遍,将有用的带特征的场景筛选出来,就像设置一个梦境一样,把听众带到你所渲染的场景中去,此刻,你需要问本人下列几个问题:

这个故事场景实现了什么效果?

这个故事场景能否必要?

这个故事场景能否产生你期望听众会有的情感反应?

有没有办法把故事场景设置的愈加简约

当你设计的场景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考验之后,相信,你的故事就会创造出梦境一般的效果。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经典电影《盗梦空间》,电影的主人公说:“不要根据记忆重塑梦境。统统想像出全新的场景。”

你的故事场景,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你可以通过剧情的需要重塑一个更强大、更有张力、更具画面感、更如梦如幻的全新的故事场景。

图 | 网络

文 | 刘海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