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归行》
杜甫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杜甫的这首《徒步归行》是歌行体。
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
至德二年深秋,杜甫离开肃宗皇帝行在凤翔,步行回家乡鄜州,途经邠州时,向当时守邠州的李嗣业借了一匹马。李嗣业就是文中所说的“李特进”,李嗣业因随高仙芝平少勃律,加特进,故称。
这首诗是赠李特进,作者自凤翔赴鄜州途经邠州时所作。
【诗临其境】
想想杜甫当时的落魄,一路步行回老家,走到邠州时,去看李嗣业,一个比本人小很多的武将,为什么要去探望呢,因为“须公枥上追风骠”,次要是想要李特进槽上的宝马,希望能快点回家。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诗的开头四句是对李特进的赞誉。意思是:明公您,当国家的局面危难之时,您正值壮年,全靠您的英雄身姿,力挽狂澜,急国家之所急,国家社稷时局动乱,但是能通过军事手段平定祸乱,除了您还能有谁呢?天宝六年(747年),李嗣业随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天宝十年(751年),再随高仙芝讨平石国、突骑施,击败吐蕃军队。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两头这四句写安史之乱下的朝廷和本人的窘况。在凤翔的众多官员们勉强能吃得饱饭,说明当时大家都很困苦,轻裘肥马指的就是奢侈的生活,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然后自嘲:我算得上是朝士低级官吏里面最困难的,身为拾遗却只能徒步回家。“拾遗”是唐代谏官名,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这里作者更进一步通过本身的落魄生活,和以前的安定繁荣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以前轻裘肥马,现在只能徒步饱腹,现在身为官员且年迈的本人也只能徒步回家,更进一步说明了时局的动乱。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是诗人对本人和李特进之间友谊的感慨。人生的交情情谊是可以不分老少的,我们真的交友的话,又何必先志趣相同呢。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现在老婆孩子在山中哭天喊地的,急盼着我回家,我需要向明公借一匹你马槽上的马,早点回家。
【一句钟情】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也是最能打动我的一句,想想在古代,一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还能有这样的襟怀,可见作者的意境之宽容。杜甫岁数大,李特进岁数小,老少不同;杜甫是文官,李特进是武官,可以说是“调性”不同。但无论是岁数还是志趣的不同,都不妨碍二人的友谊。这也道出了人在交友过程中的一种情况,只需有真诚包容之心,即便岁数差距大,情趣也不尽相同,同样可以保持友谊,收获真情。
【诗歌故事】
人就是这样,处于同等阶层的时候,可以称兄道弟的,但是一旦发达,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见过不一样的世面,就急着把本人和别人区分开来,交朋友都要先看对方的身价能否与本人婚配,却不晓得本人就是从这个阶层起来的。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真正的让我感遭到平等,豁达,接纳的襟怀,教会我怎样样去看待友谊和与人交往。
反观我们的身边,区分对待的人无处不在,交朋友,相亲,为人处事前,先不管人品如何 ,要晓得你哪里毕业 ,什么工作,薪资多少,有没有房子等等,哪有什么无老少,何必先同调,反而是必须比本人好,或者相当才会觉得本人不掉价。
永远保持一颗谦卑、温暖以及接纳的心,你才会收获真正的友谊,不必先同调,必然交契无老少了。我们也不能太悲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无妨碍阅读】
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经济:管理国家。
轻肥:即轻裘肥马,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
青袍:唐贞观三年,规定八品、九品官服青色之服。这里泛指档次低级的官吏。。
交契:结交洽契,指交情,情谊。
同调:音调相同,比喻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张。
枥:马槽。
追风骠:“追风”是秦始皇的名马,这里用“追风骠”是对李特进马的美称。晋·崔豹《古今注·鸟兽》:秦始皇有七名马:一曰追风,二曰逐兔,三曰蹑影,四曰追电,五曰飞翮,六曰铜雀,七曰晨凫。
【作家引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 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客籍湖北襄阳。
【佳句背囊】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 唐代高适《 别董大 》, 高适(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 景县 )人。曾做过 散骑常侍 。有《高常侍集》。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上一篇:解题指点|识别病句结构混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