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旧事客户端 记者 薛莹 陈新怡
“在谈论当下的儿童文学时,浙江儿童文学创作应该是有底气、有实力的。”谈起浙江儿童文学,文艺报副总编、知名文学批评家刘颋评价道。
浙江应该如何发挥优势,推动儿童文学发展,如何在构成高原的基础上勇于攀爬高峰?
近日,由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浙江作家“深扎·研修·攀峰”文学举动——浙江儿童文学创作专题研修活动在杭州举行。围绕着“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写作”,活跃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界、理论界和出版界的老中青三代浙江作家、评论家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的讨论。
(1)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体系建构的原点,从浙江开始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版图上,浙江的儿童文学创作令我们深感荣光。”谈及此,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无不骄傲。
刘颋指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体系建构的原点,是从浙江开始的:“浙江是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这个现代儿童文学概念的策源地之一。”
鲁迅、茅盾、丰子恺、叶圣陶……早在现代文学时期,大批浙江文学名家便投身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及理论研究中。茅盾曾编译短篇童话《一段麻》,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提出“首在立人”以及“以孩子为本位”的主张:“一切设备都应以孩子为本位,而不是把他们硬塞在祖先或本人为他们早就的模子中。”
放眼现在,秉承着“儿童本位”的指点,在每年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上,先后留下了田地、李建树、冰波、谢华、王晓明、孙建江、赵海虹、汤汤、孙玉虎……等浙江作家的名字。其中,不乏有像冰波、谢华、汤汤这样的全国文坛领军人物、创作力旺盛的名家,也诞生出像孙玉虎、小河丁丁这样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70后、80后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近年来,浙江作家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选刊》《十月少年文学》四家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儿童文学刊物上年发表量近50篇(首),涵盖了童话、幼儿文学、小说、寓言、科幻等丰富多元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一是保持初心,做文学使命的践行者;二是保持童心,做孩子成长的同行者;三是保持爱心,做儿童成长的引领者;四是保持匠心,做文学园地的耕耘者。”在儿童文学创作专题研修班的开班典礼上,叶彤提出4点“希望”与浙江儿童文学共勉。
不断以来,如何挖掘整合浙江儿童文学资源,培育培养重生力量,推出优秀的名家大作,打造面向全国的儿童文学品牌,不断是浙江儿童文学努力的方向。
为此,方卫平、孙建江等全国儿童文学评论、研究权威专家与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携手,培育出一支与浙江本土创作的儿童文学创作紧密互动的评论家队伍,浙江地方联合各界力量设立的蒋风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金近奖、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助推发展浙江儿童文学创作。在下半年即将落成的浙江文学馆中,将推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心”,共同助力浙江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
(2)如何让现在的孩子去理解过去所处的时代?
在当下的儿童文学,涌现出一大批写过去童年的代表性作品,如张之路的《吉祥时光》《吉祥的天空》、刘海栖的《有鸽子的夏天》、肖复兴的《红脸儿》《合欢》、董宏猷的《牧歌》……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让小读者们跟随小主人公回到当时的年代生活。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指出:“这里有个创作的难点,那个时代的孩子生活和当下的孩子生活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何减少孩子们在阅读上的隔膜?”
怎样让现在的孩子去理解过去所处的时代?以及如何观察和书写当下的童年?
在活动现场,纳杨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发了在场各位的沉思。
时代是不同的,但内里包含的积极向张的主流价值观确是共通的。这便需要创作者们去观察、书写、反映当下的社会现象,拓展题材的边界。在刘颋看来,一个优秀的写作者需要更多接收来自时代和生活的信号,并在这之中不断调整本人。纳杨举例,当下一些极端化的社会现象也进入了儿童文学创作的范畴,比如王璐琪的《给我一个太阳》便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和校园霸凌现象展开讨论:“在故事里,作为配角的姐姐要去帮被欺负的弟弟讨回公道,但她碰到对方的家长非常无礼、不讲道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应该怎样办?这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讨论的,孩子遭到欺负,应该要怎样做,去向谁求助。《给我一个太阳》就突出了主人公的抗争精神,告诉他们遇到此类事件,应该不要惧怕,而是去努力地处理问题。”
除了儿童文学题材的选择,纳杨还提到了儿童文学题材的人物塑造。如何写出无可替代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角色?纳杨认为,创作者需要根据人物的性情、社会环境去塑造角色的对话和处事方式。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创作者一方面得贴近孩子的心理、阅历和特征,但另一方面不能太过于模仿孩子说话,甚至是模仿创作者头脑中想象的孩子:“如何塑造出角色身上独特、真实的一面,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创造者得留意避免儿童文学腔和大人腔。”
(3)儿童本位的表达,是创作的原点
“注重儿童本位表达,这一点是儿童创作的原点。”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少儿出版社副总编王宜清指出。
浙师大副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钱淑英回忆起本人和同学在课堂上的交流,她发现儿童文学写作最根本的角度,在于“回到童年”。“童年的遇见、治愈、包括补偿,在这背后的观念特别重要。”钱淑英说。以作品《安的种子》和《花园》为例,她提示在座的儿童作家,需要建立起一定的敏感度,要时辰告诉本人,不要忘记来自孩子的声音。
对此,浙师大副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胡丽娜颇有同感。通过剖析多部名著,她表示:“我们试图通过作品和儿童进行沟通,来传递我们本人的看法、观念、想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作家的主体性在哪里。”在她看来,现在的儿童文学缺乏的不是对童年生活现实的关注,而是合适又成熟的艺术表达的方式。
“人生之难,也是人生之深厚,正在与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温迪所生活的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大的世界里面,可是你心里永远忘不掉那个彼得·潘,正因为这样生活才难,但是也才值得一过。”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赵霞深度剖析《彼得·潘》《长袜子皮皮》等经典中外名著,分享了她有关“大故事”的思考。
固然童年是千变万化的,但童年的精神是永久的。
在分享中,赵霞留给在座的儿童作家们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问题:我们既如此深切地怀念和想要留住我们心里的那个孩子,但是你也晓得,你不能永远是这样一个孩子,长大意味着什么?
这或许就是童年所特有的,丰厚的两面性,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许写作者们要通过触达“儿童本位”去探寻。
(4)在浙里,看到一批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成长
“这次会议最大的一个进步是丁丁,我们见证了丁丁的进步。他说他有社恐,其实每个人都有社恐,如果细心看,每个人的手都有点抖。即便是拿着发言稿,但是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抖的过程中成长,抖得多了,就不抖了。”谈及这5天4夜的收获,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欣慰地看到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
在她看来,要真正地推动文学的创作,需要通过各品种型的、各种层次的研修:“我们真正坐下来,来看一看长处在哪里,短板和缺陷在哪里。”在儿童文学创作专题研修活动现场,由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带头,开创了作家之间深度、多元、多维度的互评。儿童文学作家们对“什么是创作最重要、最核心的规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照本人创作的短板、缺陷进行系列补充和改进。
在儿童文学作家刘滢看来,这次研修给予了她很多的灵感:“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突然有那么一个灵感,一个命题,大家就开始构思、创意,用文字把它们全部写下来。”同仁们的悉心指点让她明白,有时候需要狠下心来对作品进行再次推敲、调整、修改:“大家竟然可以如诚心地对待一部别人的作品,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十分珍惜。正是因为大家都爱作品,所以希望能让作品变得更好。”
儿童文学作家、新荷计划人才刘福君表示,此行的最大收获是让他明白:创作儿童文学,一定要回到童年。多去实地走访,多积累素材。浙江农林大学讲师、儿童文学评论家严晓驰深以为然:“文学要有一种要有一种当下性,我们评论家也好,我们作家也好,要不断在场内,在塑造、描写、接触生活。要思考,我们的类型文学到底贴近了孩子怎样样的愿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小读者会比作家期许的读出更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