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读儿童文学读出一种心虚感,是一种什么体验?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万万没有想到,今年读过的书里,最令我如坐针毡,在心里千回百转的竟然是儿童文学这个类别。

这里不得不点名表扬来自浪花朵朵出的“大作家写给孩子们”这个系列的两本书,一本是太宰治的《御伽草纸》,另外一本则是埃米尔·左拉的《猫的天堂:左拉儿童故事集》。

这两本书都来自该系列的第四级,这个等级重在思辨能力,对应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能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无益启示”这一点要求。

之前已经引见过《御伽草纸》这本书,今天来聊聊《猫的天堂》这本。

该书的作者埃米尔·左拉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崇尚科学的客观立场,拜现实主义大家福楼拜为师,认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为引路人,又与同时期的莫泊桑、都德等人为好友,死后与雨果、大仲马葬于一处。

此次“大作家写给孩子们”这个系列从左拉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里选取了三篇。个人最喜欢的是《我的邻居雅克》,其次是《猫的天堂》,而《大个子米舒》则留下一个怪怪的感觉。

与左拉同时代的作家法朗士如此评价他:“没有一个人比左拉愈加热爱人的同情心。他是人类良心的一刹那。”

故事里描述那位从事“巴黎劳动人民里最让人瞧不起的苦力”的邻居雅克的外貌和情态时,我的心仿佛被揉捏成一团,疼得发不出声来。

第二天,我在楼梯上遇见他。他胆怯地靠在墙上,尽量缩着身子,还卑微地拉住上衣的褶皱,以免让它碰到我的衣服。他待在那里,低着眉眼,我瞥见他那可怜的灰白色脑袋因情绪激动而颤抖着。

寥寥数语写尽一个人的卑微。卑微暗含着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可这来源不是一个人做了错事,而是来自他的身份——雅克是一名棺材搬运工。这个身份可以让雅克一家吃饱饭,却无法让家人活得体面。雅克最担心的是女儿因为他的工作而被别人看不起来。女儿五岁时见过他工作的黑外套还曾吓哭过。后来他都先躲在楼梯里更换衣服了衣服才回家。

叙述者“我”对雅克伸出了温暖的手,允许他在本人住的阁楼里更衣,并且可以把工作服留在那里。“我”与雅克愈发熟悉之后,他时不时地跟“我”说说工作上的事情,“就这样,我晓得了每个逝者的私密细节。我晓得他们的身体有多重,每具棺材里发出怎样的声音以及将其运下楼时必须要使用的姿态。”

故事的结局是悲伤中带着一点幽默。雅克突然离世,他的两个同事来抬走他的遗体时,一边下楼一边开玩笑,“每一次碰撞都让棺材发出低沉的抱怨声”。那是雅克在抱怨同事动作太鲁莽了,对逝者不尊重?还是在抱怨死神来得突然,他还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会温柔地为我送葬,带着友谊将我埋于安息之地”?

《我的邻居雅克》记录了一个旁观者所记录的小人物的一生。犹如蝼蚁一般,一阵风就能把他的世界倾覆的小人物,毫无还手之力。悲情之余,也有一种温柔。小人物的尊严通过“我”的记叙而获得。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不只为英雄、伟人歌功颂德,也可为平民百姓留下只言片语。

这个故事适合一个人看,默默感受。对于亲子共读,我是存疑的,担心常见的引导式问答,太容易把悲悯撇去,转而讨论行为上的错对,价值上的高低。况且我也害怕孩子会问我为什么尸体搬运工是卑贱的工作,我不晓得要如何假装淡定地说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而现实上路上遇到清洁工,我会不盲目快步绕行。

阅读这样的儿童文学,作为家长的我已经不再担心孩子能否能看懂,担心的则是我其实都不太信我所试图灌输给孩子的高尚质量、仁义道德,以及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的一方,还自诩机智灵活。

另外,我也担心我引导孩子看问题的角度是不是“夹带私货”。比如,通过《猫的天堂》和女儿讨论什么样才是幸福生活。娃按照优先级排序的结果是,吃饱、穿暖、有文娱、家人和自在。我忍不住提示她,现在没有自立的能力,前三项都是父母提供的。于是孩子马上把家人排到第一位。

我紧接着问:你将来自立了,家人就不是第一位了吗?孩子说,那个时候,家人排第二位了,第一位变成她能自立照顾本人。听到这个答案,我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已经把独立自主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忧的则是家人在她心里地位的下降,以及她似乎更在意家人提供的物质条件而不知感恩。

育儿先育己。一度以为儿童文学充满伟光正的价值观,脱离现实,一味说教,却不曾想“大作家写给孩子们”这个系列打破了这个偏见,在育儿的道路上让我有了诸多自省与反思,协助我和女儿开启深度交谈,从而有了更深的联合

感激遇见好书。

感激你阅读到这里。我是@疏影书影​,混沌清醒之间发现书中惊喜。

说明:本文中标有水印的图片为作者原创,其他为网图,侵删。转载请先联系作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