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绘本阅读只需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算入门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绘本,应该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它通过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错、互动。

绘本,不只仅是书,还是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当你将孩子抱在怀中,或相依而坐,把一本绘本平摊在你们面前时,你轻声朗读着书中的故事,孩子睁大眼睛看着书中的一幅幅画,你的声音会和这些精美的画面一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但是,你晓得一本绘本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吗?每部分都在亲子阅读过程都有什么作用?

下图展现了一本绘本的基本组成是封面、环衬(前、后)、扉页、注释、封底

绘本组成结构图

▎01 封面——从封面可以猜故事

封面我们太熟悉了,拿起一本书,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就是封面了。佩里·诺德曼与梅维丝·雷默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说得开门见山:“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封面是影响读者期待的最重要的因素。封面或护封上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

在亲子阅读的时候,通常都是从封面猜故事开始。哪怕是一个孩子,也可以从绘本的封面上猜出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比如,佐野洋子的《五岁老奶奶去钓鱼》的封面上是一个老奶奶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只头戴帽子、手拿鱼竿的小花猫站在她身边。“咦,明明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奶奶嘛,怎样只要五岁?”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猎奇心。

五岁老奶奶去钓鱼

老奶奶上了年纪,都九十八岁了,可有一天,这只小公猫把她变成了一个五岁的老奶奶,让她变得像小女孩一样快乐。不过,小公猫可没有使用魔法哦。

再比如:《老虎来喝下午茶》是朱迪丝·克尔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了,出版于1968年,已经畅销世界几十年了。封面上,一只容貌温顺、酷似大猫的橘红色老虎正端坐在椅子上,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喝下午茶。翻开它,你就会晓得这个小女孩叫索菲,有一天突然门铃响了,会是谁呢?索菲开门一看,原来是一只毛茸茸、身上带条纹的大老虎。老虎说:“对不起,我饿坏啦。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喝下午茶吗?”有一位妈妈已经感叹,她两岁的女儿几乎每天都要读这本书,老虎来家里喝下午茶这样的事,怎样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呢?可是,孩子们就是有着莫明其妙的狂热,这是为什么呢?

老虎来喝下午茶

如果老虎不吃人,有礼貌,还会说话,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它来敲本人家的家门呢?

还有一种封面,是与封底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画,这就要求把封面和封底同时翻开来看了。《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是一本获得了1972年凯迪克奖银奖的作品,它封面的尺寸是18.6厘米×23厘米。漆黑的月夜下,怕黑的席奶奶正扯着一块披肩在押避黑夜。而当你把封底也一起翻开时,画面的尺寸登时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18.6厘米×46厘米,一下子变成了窄窄长长的一幅画面。这时我们看到,右边是一棵巨大的树,树上停着一只眼似铜铃的可怕的猫头鹰。哈,这下我们晓得席奶奶怕什么了。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02 环衬——前后环衬遥相呼应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活动的,因其以两页相连环的方式被使用,所以叫“环衬”,也有人把它抽象地称之为“蝴蝶页”。书前的一张叫前环衬,书后的一张叫后环衬。

一般说来,环衬是整本图画书里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了! 不就是书前书后的一张纸嘛!环衬常常被人一翻而过,然而实际上,图画书的环衬不但与注释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特别是在一个人独自包揽图画与文字的图画书中,更是可以看出作者独辟蹊径的设计。

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超现实主义图画书大师安东尼·布朗的《隧道》。它的前环衬与后环衬的画面的背景是相同的——右边是花卉图案的墙纸,左边是红色的砖墙,这好理解,分别意味了女孩与男孩,问题是前环衬的花卉图案的墙纸下丢着一本童话书,而在后环衬,这本童话书跑到了红砖墙的下边,与一个足球靠到了一起。这隐喻着什么呢?这是一部结构极其复杂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和解”至多是它的一个主题:喜欢看书的露丝与喜欢踢足球的杰克是一对形同路人的兄妹,但这种冷漠,最终却因为妹妹在隧道的另一头救出了被魔法变成石像的哥哥,而得到了化解。故事戛然而止,最初的一句话只是说“露丝朝着哥哥,抿着嘴笑了。杰克看着妹妹,也会心地笑了”,并没有交代两个人和好如初,但后环衬上靠到一起的童话书和足球似乎已经说明了一切。

隧道

前环衬下方只要一本书,到了后环衬,书不但从花卉图案的墙纸上移到了右方的红色砖墙下,并且多了一个足球与书靠在一起,似乎意味了兄妹的和解。

▎03 扉——不可小觑的图画

扉页除了写上绘本的名字、著作者以及出版社等信息外,往往还会呈现其他内容。

① 与前环衬的背页合成了一幅双页的画面

比如诺顿·贾斯特/文、克里斯·拉希卡/图,获得2006年凯迪克奖金奖的《神奇的窗子》的扉页图上,一个卷发的小女孩,欢蹦乱跳地朝一扇铁门冲去,后面站着的,是正在跟她挥手告别的爸爸和妈妈。相比单页,画面整整添加了一倍。《神奇的窗子》是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小女孩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要先经过厨房一扇名叫“你好,再见窗”的小窗户。它仿佛是一扇魔法小窗户,能映出浓浓的祖孙之情。

神奇的窗子

② 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

不只仅是通向注释故事的一扇门,不只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比如维吉尼亚·李·伯顿的《逃跑的小火车头》的扉页,几乎就把一个火车头出逃的故事和盘托出了。

逃跑的小火车头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图画书。一个名叫突突的火车头,有一天突然厌倦了拉着笨重的车厢四处跑的日子,它想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趁机逃跑了,一边跑还一边喊:“大家都停下来吧!看看我!听听我!

▎04 注释——承载绘本的主题

注释即图画书的主体,不光包括文字,也包括图画。松居直主张大人应该边给孩子读图画书,边让孩子本人看图画,他发现孩子即便是只看图画,一本图画书的内容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

① 孩子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

一个叫安娜的三岁小女孩,当妈妈给她读艾瑞·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时,不断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她一边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一样样东西,一边做出了本人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安娜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本人,因为像她这样的小女孩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好饿的毛毛虫

② 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

看惯了图画书的孩子,不但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图画书那一页页断开的图画“拆卸”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还会一眼就发现画家悄然隐藏在本人作品里的“秘密”——比如,在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那本讲述一个“永远的疯丫头”的《玛德琳》里,当剩下的十一个女孩从医院探视因盲肠炎住院的玛德琳回来以后,不知为什么,围坐在餐桌边上吃饭时突然会多出来一个女孩,变成了十二个。大人绝对不会一个一个去数,但孩子一定会发现。究竟是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画错了呢?还是他故意多画了一个?这成了这本书里一个永远也破解不了的谜。

玛德琳

▎05 封底——故事结局

合上一本绘本时候,绘本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吗?有时是这样,有时却不是。

① 合上书之前故事已经结束了

看看《爷爷变成了幽灵》艾斯本不相信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给他表演穿墙的本领,这下他没办法不相信了!作者在封底使用了与封面同样的一幅画,只不过是掉换了一个方向,就是艾斯本让爷爷试一试能不能穿墙而过的画面,看了又让人回忆起故事中的场景。

爷爷变成了幽灵

② 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封底上了

例如宫西达也的《1只小猪和100只狼》的封底,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一百只饿得嗷嗷叫的饿狼,等到天黑,也没有把小猪等回来。“怎,怎样还没来?”“这只小猪,也太慢了……”星光下,小猪睡得多么苦涩啊,可怜了那些还在森林里苦等的饿狼。

1只小猪和100只狼

了解一本绘本的组成和这些组成在绘本中的用途,才有可能更好的发挥绘本的价值,引导孩子进入绘本世界中,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享平台即将推出的绘本个性化订阅服务和启发式分享绘本阅读课,就是为了更无效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味和习惯,让孩子从这里爱上阅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