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海蒂和爷爷》:经典儿童文学的背后,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网络

在翠绿的阿尔卑斯山上,一个小女孩光着脚,时而追逐着羊群,时而伏地摘花,脸上显露烂漫的笑容,偶尔发出纯真的笑声,这是电影《海蒂和爷爷》里的画面。

电影《海蒂和爷爷》讲述的是父母双亡的小海蒂从小跟着姨妈生活。有一天,姨妈把她丢给了生活在阿尔卑斯山独居,且性情孤僻的爷爷。爷爷一开始不情愿收养海蒂,但是她的健康阳光、善良纯真感染了爷爷的心,最终爷爷把海蒂留在了身边。从此,海蒂和爷爷一起快乐地生活。

电影《海蒂和爷爷》是改编自瑞士儿童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长篇小说《海蒂》,故事以阿尔卑斯山脉为背景,从小海蒂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描述。

故事里出现了两个场景,分别是阿尔比斯山脉和法兰克福的楼房和烟囱,它们代表的是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从故事的发现路线“阿尔卑斯山-法兰克福-阿尔卑斯山”来看,作者是偏向于回归大自然的。

约翰娜.斯比丽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遭到良好的教育,常常侵染在乡间的诗情画意里。在家里,她向外望去就能看到群山,这也赋予了她创作《海蒂》的灵感。

约翰娜.斯比丽在山间成长,遭到过大自然的启迪。所以,她对自然环境格外留恋。当大自然的环境遭到现代文明的破坏时,约翰娜.斯比丽渴望大自然的回归。由此,她也把对大自然的情感完完整整地融入到作品里,化成小海蒂对山间的向往。

网络

一、如果生活让你感觉到苦,那就本人吃下一颗糖

电影的开幕,德特姨妈带着五岁的小海蒂,不断朝着阿尔卑斯山顶走。姨妈因为工作的缘由,她把海蒂送到了爷爷那里养,爷爷则粗暴地回应本人不想收养海蒂,让姨妈赶紧带走海蒂。

在没有商量的前提下,姨妈擅自留下了海蒂,爷爷暴怒之下跑到屋里关起门,把海蒂留在了屋外。面对姨妈的离开、爷爷的排斥,海蒂没有哭也没有闹,而是独自拎着行李睡到羊圈里,为本人处理当天晚上住宿的问题。

当海蒂得知爷爷可能会把本人送到孤儿院时,海蒂尽可能表现得礼貌、乖巧,同时小心翼翼地恳请爷爷不要把本人送去孤儿院。

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里,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塑造出安妮的抽象和海蒂的抽象如出一辙。安妮是孤儿,小时候被好心的邻居收养到六岁,之后被送到了孤儿院。

十一岁的时候,绿山墙的马修和玛莉拉收养了安妮。当安妮了解到玛莉拉因为本人是女孩而失望时,她虽然伤心地大哭,但依然希望能通过本人的努力改变玛莉拉的初衷,让她接受本人

海蒂和安妮作为社会的无力者和寄养家庭的后来者,她们的生命中充满着被选择与被遗弃,她们几乎没有自动选择的权力,但是她们依然没有放弃本人,并且努力坚守着身上那股乐观的精神。

网络

当放羊倌皮特告诉海蒂,爷爷已经杀过人时,她的内心是恐惧的,也害怕被伤害,甚至想躲着爷爷重新住回羊圈里。但是,爷爷对海蒂说:“人们喜欢说三道四,你得本人判断,是相信本人的亲眼看到的?还是相信外面的传言?

听完爷爷的一番话后,海蒂犹疑了一会,但还是选择相信本人看到的和感遭到的爷爷。最初,海蒂扑到爷爷怀里,给了爷爷一个大拥抱。海蒂的真诚霎时融化了爷爷冰冷的心,爷爷在感动之余决定给海蒂做一把椅子,并让她永远地留下来。

海蒂一直能够对本人的人生充满感恩之情,并且将这种感恩化为对身边人的照顾和关爱。当海蒂认识皮特的奶奶,晓得她牙齿无法咬动面包后,她在回家的路上对爷爷说:“其实,我们还算侥幸的,不是吗?

海蒂对皮特的奶奶深感同情之后,每次在克拉拉家吃饭,她都会偷偷地藏起一个软面包,为的是能够让皮特奶奶尝一尝面包的味道。海蒂怀着感恩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个人,潜移默化中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网络

二、善待他人,也会遭到他人的善待

1.回家与留守,海蒂选择了后者

电影有一幕,海蒂被姨妈带到法兰克福的富人家庭,作为富家千金克拉拉的陪伴。离开阿尔卑斯山,离开爷爷,住进大别墅里,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海蒂就像一只被关进笼子里的小鸟,看着天空却不能自在的飞翔。

在克拉拉的家里,虽然海蒂有着富足的生活条件,有独立的家庭教师,有管家和女仆照顾,有克拉拉的陪伴,但是海蒂的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虽然海蒂挣扎过想要独自回家,但在克拉拉得知海蒂要离开且生了场大病后,海蒂就放弃了回家的执着。海蒂晓得克拉拉比本人还要可怜,母亲早已亡故,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住在硕大的房子里,却感觉不到一丁点温暖。

从那时起,海蒂只想着照顾克拉拉的心情,陪伴孤单的克拉拉。为了不让克拉拉难过,海蒂不再提出要回家的想法,而是把它放在心里。整天对爷爷的思念,使得海蒂的抑郁越来越严重,甚至夜晚梦游出去找爷爷。

海蒂的善意感染了克拉拉的奶奶和父亲,当他们晓得海蒂思念成疾后,他们没有无私地站在本人的立场考虑,而是想办法尽快地送海蒂回家,治愈海蒂内心的抑郁。

网络

2.海蒂如愿以偿地回到家乡

电影《海蒂和爷爷》里,约翰娜.斯比丽为海蒂设计了生活环境对比的情节,海蒂的成长环境经历了“乡村-城市-乡村”的变化,这样不只体现海蒂坚强的个性,而且也体现海蒂孤单无援的一面。

在小说《秘密花园》里,美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塑造出玛丽的个性却与之相反。故事讲述的是性格古怪孤僻的玛丽在父母双亡后,搬到姨父奥秘阴沉的大房子里生活。

一次奇特的经历,让玛丽发现了禁闭已久的秘密花园,也由此打开了玛丽的性情,同时带动常年卧躺病床上的表兄科林,并且治愈了他的病。

故事里玛丽的个性从古怪孤僻到活泼开朗,随着故事的推进,实现增长的过程。而海蒂的个性则是高低崎岖的过程,两种个性虽然发展的心路历程不同,但是结果却是往好的方向趋近。

海蒂被送回爷爷家后,她没有忘记孤单的克拉拉,而是自动写信,不断鼓励克拉拉,希望她能够亲身到她的家里来看一看。

终于,奶奶带着克拉拉来到海蒂的家乡,短暂地留宿让克拉拉打开心扉,本来因久不病不能走路的双腿再次站起来,重新感受走路的自在

在这里,海蒂和玛丽她们的身上有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用本人的善意感染身边的人,真心诚意地协助他们重获健康。

网络

三、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只需本人喜欢,那就去做

当海蒂从法兰克福回来后,她面临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地人固守着“山里人没必要读书”的观念,以及对她的人生理想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

在牧师所办的学校里,男生和女生的座位是分开的。当牧师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时,铁匠的孩子说想做铁匠,农民的孩子说想做农民。

当海蒂说本人想当一个写故事的人时,全部的孩子都反过来嘲笑她,海蒂也因而产生胆怯心里。这显然是乡村环境闭塞、教育环境落后导致的一种结果。不过,海蒂心里的疑虑很快被克拉拉奶奶给解开了。

克拉拉的奶奶是一位睿智的教育者,她已经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海蒂识字和阅读,从而在学习上获得突飞猛进的效果。

克拉拉的奶奶送给海蒂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并且对海蒂说:“他们只了解这个村庄,但是你见过更大的世面。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的事,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网络

海蒂的梦想得到奶奶的鼓励,内心的疑虑也因而烟消云散。其实,克拉拉奶奶的到来不但消除了海蒂心里的疑虑,也打开了爷爷多年来封闭的心。

在村子里,因为性情孤僻,爷爷除了海蒂以外,几乎没和村里的人有过交流。当克拉拉的奶奶从城市过来,这位衣冠整洁且戴着贵族帽子的太太,情愿以礼相待和爷爷交谈,并且毫不犹疑地喝下爷爷倒出来的酒,这让爷爷感遭到人与人交往的温暖。

无论是海蒂还是克拉拉的家庭成员,都给人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感觉,这也是电影营建出来的理想化氛围。现实上,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有描述到爷爷曾只身一人到法兰克福寻找海蒂未果,最初去世的悲痛结局。

但是,为了减少人物带给大家的沉重感和压抑感,电影《海蒂和爷爷》里删去了这部分情节,只保留温情的部分,这是希望给观众留下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虽然丑恶与美好共存,但人们更情愿把美好留在心里。

(完)

参考材料及文献:

《海蒂和爷爷》的温情叙事,凌波

《绿山墙的安妮》和《海蒂》中孤女抽象的对比,吴学谦

《绿山墙的安妮》,2010版小说,【加拿大】露西.莫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