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滋养孩子——专访学者、作家刘耀辉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刘耀辉,青岛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少年成长小说《野云船》《山有扶苏》等,译有《彼得兔的故事全集》等,在《光明日报》《中国出版》《儿童文学》等报刊发表论文、小说等80余篇。

当下,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校园外,线上线下各种读书平台活动频繁,各大书城里阅读者席地而坐。校园内,教师在为学生们持续开列书单……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怎样让孩子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吸收成长的养分、汲取奋进的力量等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本报于近期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著名学者、儿童文学作家刘耀辉。

记者: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近年来,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异军突起,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校园内外儿童文学阅读的热潮。国家颁布的教育纲要中也指出,“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言语的丰富和优美”。在您看来,新时代背景下的这种热潮承载了当代人们的哪些期待?

刘耀辉: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儿童文学作家群体努力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儿童文学蓬勃发展。21世纪的二十年间,儿童文学一举成为出版界发展最快的增长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儿童文学阅读也早已蔚成热潮,这是可喜的。这种热潮至多承载了当代人们的三点期待:一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学关乎幸福,希望孩子们自小就可以享受这种幸福;二是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因而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读书来提升气质,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三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保护孩子的身体和心智健康,因而希望孩子们能少玩些电子游戏,少看些电视,多读点好书。

记者:近年曾一度被“泛文娱化”时代淘汰出局的读书类节目回暖,从传统的看书到听书,再到如今的演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一本好书》等诸多读书类节目涅槃重生,也引发了一阵“读书热”,开创了喧嚣地带的一方净土。要想将大众对读书的兴味内化为盲目需求,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刘耀辉:读书类节目回暖是大好事,对全民阅读产生了很大的促动作用。但是,“读书热”不应该是一阵一阵的,而该当长期持续下去,才能真正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形态,首先需要政府、媒体、学校协同发力。从作家的角度来看,大家都应该贡献本人的一点力量。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家,在保证创作时间的前提下,该当经常走出书斋,多到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地参加公益阅读推广活动。对作家本身来说也有好处,也是一种采风和历练。

记者:据了解,现在学生阅读经典较多,并且阅读速度较快。教师对儿童文学书籍的推荐多以教师个人认知为依据,您怎样看这一现象?请谈谈您所了解的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及其对写作的影响。

刘耀辉:青少年学生精力旺盛,多读经典有百利而无一害,读得越多越好,但前提是所读的是真正派典的作品。如果一味热衷阅读热闹型的通俗作品,反而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阅读速度,因人而异,快一些也好,慢一点也罢,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究竟吸收了多少养分。就我个人的习惯来看,我比较倾向于细读、慢慢读,感觉这样才能读出味道

教师群体是推动儿童文学作品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对一些书目提供者的动机保持严谨审慎的态度,书单推荐应基于本人的阅读实践,把那些能深深打动本人的真正优秀的好作品推荐给学生,而不是搜索、复制粘贴一个已有的书目,人云亦云。

我认为,现在青少年阅读时间比较无限无限的阅读时间还要拿出一部分给“必读书目”,留给自在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而做好自在阅读,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应想方设法为青少年创造自在阅读的条件,从根子上协助他们处理惧怕写作文、不想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问题。

记者:作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您不只创作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孩子们,还不断在推动孩子们阅读与写作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您都有哪些特别的尝试?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耀辉:我从2009年开始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至今,不断奔波在协助孩子们提高读写能力的道路上:参加各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应邀到全国各地举办公益讲座300多场,尝试和几位儿童阅读推广人创办协助孩子们提高读写能力的海读书院等。能为提升青少年阅读能力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快乐,这其中遇到一些家长对书院教育还不太了解,相信随着传统文化的强势复兴,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书院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滋养也会越来越多。

记者:当下,不少学校开设文学社或直接将写作课作为校本课程,让孩子们走进文学,提升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实践着真善美的语文教学“终极目标”。要上好这类课程,您认为教师需要哪些素养?学校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刘耀辉:将写作课作为校本课程的做法非常好。这类课程直接关乎孩子们的品格塑造和素质养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儿童文学的“终极目标”和语文教学完全一致,都是赋予孩子们真善美。基于此,建议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朋友在开设文学课前,尽可能多地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尽可能多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将所甄选出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学校方面,围绕这个题目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多,比如可以结合书香校园建设,为师生购置一批儿童文学作品;再比如可以邀请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做讲座、开笔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还可以成立儿童文学社团,举办儿童文学专题讲习班等。相信这些工作都能无效提升师生们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

记者:您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怎样看?

刘耀辉: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总体来看仍处于“有高原缺高峰”的尴尬境地。未来中国儿童文学向何处去?我想,所有关怀中国儿童文学的人们都会希望它向着光明的地方飞去。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圈次要由作家、出版人、教师、阅读推广人(包括媒体人)和行业组织构成。在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要实现进一步繁荣发展,作家们要愈加注重了解孩子,潜心于艺术创造,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勇气与智慧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本人的优秀作品;出版人要愈加追求打磨精品力作,将资源向优秀的艺术作品倾斜;教师们要愈加注重将儿童文学资源引入课堂,从加强文化自信的角度,在重视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能无意识地加强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甄选与推荐,让更多的中国原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走进孩子们的书包与内心;阅读推广人要愈加注重培养对儿童文学和阅读推广这一职业的敬畏感,全心全意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作家协会和出版工作者协会等行业组织要愈加注重规范各种评奖评优活动,确保评选公平公正,推助那些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儿童性与文学性兼具的优秀作品尽快脱颖而出。如果这些理想都能达成,那么我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决心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记者:陕西教育报刊社 孔祥娜

编辑:刘昕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