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俄罗斯与乌克兰燃起烽火,让长期置身于和平环境中的我们意识到和平并不遥远。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进一步认识到和平的残酷与血腥,我们整理了这份书单,书单上所列作品,均为近几年有一定影响的和平或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希望青少年们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了解我们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并激发我们热爱祖国,为祖国不断强大而努力的决心和决心。
曹文轩《火印》
雪儿是坡娃从狼群里救回的一匹小马驹,它和坡娃一家,在野狐峪过着宁静的、和谐的田园生活。和平迸发了,雪儿被抢征走,留下了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日本军官河野看中了雪儿,想驯服它。但雪儿不肯,它心中独一的主人是坡娃。由于它的抗拒,它沦为了拉战炮的战马,不得不忍耐母子分离,蒙受烽火和苦难后,坡娃终于带雪儿回到了野狐峪,但雪儿身上的火印,却成了它终身的耻辱。
史雷《将军胡同》
这部作品浑然天成,气象高远,有鹤立之势。作品写抗战时期,北京城里皮影戏班子的父女,前清八旗的落魄子弟,富有但爱国的姥爷一家,从三个家族的命运,透视沦陷区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遭遇,展现了那一特殊年代广阔的生活画面。其中写得最出色的是八旗后代图将军,他是一个混混,是败家子,什么生计都不会;但也是一个高水平的玩家,孩子们喜欢的他都会,且玩得极精。他卖光了家产,不得不去拉车;但他身上的义气、侠气、爱国精神,在那个灰暗的时期,显得特别感人。他最初死在日本人的枪下,死得很偶然,也极不明智,但将其个性展示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立得起来的"典型”,当下创作中如此丰满的典型人物已不多见。小说充满了“京味儿”,与老舍同类作品相比,味道是有过之。《将军胡同》以儿童的视角,生动流畅的故事,讲述了老北京一段民国往事,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民族时令、品德大义上的果敢与正义。京腔京韵的故事,精确精致的细节,地道的老北京风物节令、物候时序的展示,都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刘海栖《风雷顶》
这是一部取材于抗日和平历史、讲述山东胶东革命根据地抗战生活的少儿小说。通过一个孩子在抗战前后的生活经历,作品展示了抗战时期八路军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在和平背景下透过人物成长展现民族重生。透过充满泥土气味的胶东风物与乡村人情,作品用一个孩子和他的家庭充满人情温度的质朴回忆,铭记了那段融汇历史血泪和民族重生的烽火岁月,将个人史、家庭史和民族史融为一体。在宏大与细致、历史与个人、和平与和平之间,作品进出自若,呈现出一段有温度的的抗战历史。
徐贵祥《狗阵》
日军占领蛾眉镇之后,有只名为“茉莉花”的黑狗奥秘现身,其谜一般的存在,使得这个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趾高气扬的占领者几近于精神分裂,胆战心惊的被压迫者则感遭到动物的天然习性、群众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的文化性情等多重因素相互缠绕,看上去生动风趣。
作品虽然也写了中日双方的人物,写了被日军占领的陆安州地方蛾眉镇的众生相,但作者明显是把次要笔墨放在了狗的身上,洋狗、土狗、残暴的、羸弱的……五花八门的狗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的血腥大战。粗略地看,动物们的较量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而以河岸中佐、庄临川校长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则几乎是作为复调而出现的。
张品成《水巷口》
《水巷口》是张品成20余年来首部以海南为背景创作的和平题材小说,他选取了《海南抗战史》中以1939年2月日军公然非法占领海南省后三年的 史实为基础的历史材料来展开写作。张品成在《水巷口》中塑造了大批的海口本地居民抽象,主人公潘庆虽是一个“外来人”,但作者又为他特意设置了一半的海口 血统,这是他为人物本土化所做出的努力。如此,潘庆这一抽象对于海南尤其是海口的情结就变得十分复杂,而以他的视角去传达出海口人民在日军占领期的遭际和 体验,既有着本地人的情怀,又有着外来人的客观和理性。因而在《水巷口》中,作者秉持的是一种投入而疏离的写作形态。
殷健灵《1937少年夏之秋》
每个人都有属于本人的故事。
这回,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个12岁男孩的故事—他叫夏之秋,生活在1937年的上海。
对夏之秋来说,1937年是个特别的年份,
因为这年夏天,他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少年夏之秋的生命变奏曲中感受梦想、豁达和爱,体味这个世界的乖戾、温存和美好。
张鹰《爸爸的雨花石》
这是一个发生在1937年南京的故事。
我出生在南京评事街的一个大户人家,爸爸是飞行员;中秋节那天日本军机对南京评事街轰炸,我的妈妈和爷爷奶奶葬身火海,爸爸也在那天与日本军机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刚刚百日的我成为孤儿。我们家的仆人方妈收留了我,在那场残酷的杀戮中,方妈、哥哥,还有许多陌生人,接力赛般的护佑着我,我终于活下来……
曾无情《金珠玛米小扎西》
在一次高原雪崩中,藏族少年小扎西和父母及家中的马羊遭到掩埋,班果哨所的巡查官兵们只救出了小扎西,并把他带回了哨所。父母双亡的悲伤处境,心怀对救命之恩的感激,天然纯真的少年秉性,以及在他眼中十分风趣的哨所生活,使十二三岁的小扎西迷恋上了班果哨所,并萌发
沈石溪《最初一头战象》
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而动物小说更有理由博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在抗日和平中幸存下来的最初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披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初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的把本人掩埋了的故事。
鲁冰《猎枪感冒了》
讲的是有一只猎枪感冒了,不住地打阿嚏,猎人背着它到森林里打猎,一只小兔出现了,阿嚏,猎枪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小兔匆忙逃走了。不久,小鹿出现了,小熊出现了…..猎枪同样阿嚏,阿嚏,结果猎人垂头丧气地回家了。把猎枪放到角落里了。可是猎枪不断的打喷嚏,以至于把全世界的猎枪都传染了。猎人都打不到小动物了。时间越来越长,所有的猎枪都生根发芽,逐步长成了大树,成了一片一片的大森林,动物们有了新家了,空气也清新了……
来源:共读书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