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贤德太子,英年早逝----兰陵风流之萧统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提起《昭明文选》,对国学稍微有点兴味的人都听说其名。但是他的作者:萧统,却鲜有人知。

《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取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掌管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是个很渊博的学者。著作多散佚,其掌管的《昭明文选》,次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无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使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襄阳城中心,巍然耸立着一座楼台,它的名字叫昭明台。昭明太子萧统在襄阳究竟生活了多少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肯定,也就是孩提时的几年光景,时间不长,可襄阳人为什么要在城中心建一座楼台来留念他?

公元497年秋,北魏军接连攻下了新野和南阳,前锋直逼侨置雍州。齐明帝萧鸾赶忙派度支尚书崔慧景、萧衍等领兵增援雍州。次年三月,萧衍和崔慧景领兵与北魏军作战,在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包围。萧衍建议趁敌人立足未稳,一鼓作气,杀出重围,但统帅崔慧景却听不进。在北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南齐军难以招架,作为主帅的崔慧景吓破了胆,私自带着本人的部队开溜了。其他各部见状,也纷纷逃散,只要萧衍独力支撑。无法孤掌难鸣,无法控制局面,只好边战边退,不断退到樊城,才得以站稳脚跟。这次战胜,齐明帝没有责怪萧衍,反而任命他为雍州刺史,让他掌管雍州防务。打这以后,萧衍就利用襄阳这块稳固的根据地,逐渐发展本人的势力,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成为历史上的梁武帝。

萧衍的长子萧统出生在襄阳。少时即有才气,并且极富同情心。梁普通年间,由于和平迸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命令东宫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以身作则,深得人心。

萧统酷爱读书,而且记忆力极强。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在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集于东宫,“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三万卷图书啊,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资源!萧统利用这些图书,选取古今诗文精华,编成《文选》30卷,共选秦至梁代诗文700余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

萧统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他所选的作品,都应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作品,才有资历被辑入《文选》。由于《文选》注重文质并重,不少优秀诗文都因为《文选》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保存到了今天。

《文选》一问世,便遭到普遍的欢迎。不少学者都为它作注。唐朝显庆年间,李善搜集了很多材料,把《文选》分为60卷进行了正文。唐朝开元年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文选》,称“五臣注”。《文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唐以后的文人,往往把它当做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杜甫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民间也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就是说,如果把《文选》读透了,也就差不多是半个秀才了。后世林林总总出现不少较好的文学选本,都是受《文选》启发的结果。

萧统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他“昭明太子”。《文选》也称作《昭明文选》。襄阳人为了留念萧统,在襄阳城中心建筑了“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明代更名为“钟鼓楼”,嘉靖时易名“镇南楼”。襄阳战事频仍,此楼屡建屡毁,清顺治年间重建后,回归本原,定名为“昭明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