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明祥
古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这部书收录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的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在萧统掌管下,由一些文人名士共同选编的,选择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文选》次要收录诗文辞赋,除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表明萧统无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使用之文区别开来,这在当时颇具先锋意义。《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以致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从唐初即有“文选学”这一名称。
三十多年前,我在山东曲阜县新华书店曲师院门市部购藏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文选》。《文选》(全三册),﹝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1983年12月北京第3次印刷,16开,印数60001-67300册,定价5.40元。具体情况见当时的日记:
1984.10.2星期二
半夜闻国昌言,书店仅有一套《文选》,定价5.40元。吾颇有意购之,实吾必备之书,但虑及经济基础,须臾狐疑,乃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之矛盾。虽钱乏,亦毅然下午将它抱了来也。揣揣焉摩玩不止,精心盖印,于上册扉页题一段小记:“余乃贫生,疏食弊衣,凡遇佳书,宁舍粟当衣,抱肚见肘,孜孜求之。今遇《文选》,如鱼得水,倾囊购之。公历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记于曲阜师院中文系。”既如此,已计划好了的生活费用不够了。没有什么,节俭吧!在精神生活上寻求补偿,以期将来的心灵得以升华。因而暂时的窘迫也是值得将来回忆的。
日记中 “半夜闻国昌言”之“国昌”,即同窗好友李国昌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家乡滨州的高校参加工作,又考上了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职于家乡的地级党报,已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时为刚进入大三的学生。5.40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巨款。一个学期大约从家中携带三四十元钱吧。因为是师范学院,国家给学生免费发饭票、菜票。年轻,能吃,发的饭、菜票不够吃的,往往不到月底,就吃光了,这就需要用家里给的钱补贴。于是就到学生食堂门口的小摊(有轮子的自制简陋餐车、三轮车)买菜吃,便宜,有5分钱一份的菜,自然没有油水,摊主大都是本校教职工没有工作的家属。等到下一个月的月初发了菜票,自然多买一些回锅肉等油水大的菜吃,补偿一下或若干下,过过瘾,如此,下旬菜票、饭票又提前吃掉了,就这样月复一月过了四年。记得有一次,暑假里留校学习,同时在校图书馆做一点勤工俭学的工作,菜票没了,手头也没有钱了,硬吃馒头没有味道,就在床铺下翻找出几个硬币,到小摊买点菜吃,就着咸汤吃馒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下,用5.40元买三大册一套的影印本,可谓“豪举”,今日欣赏此书,我很钦佩那时的我。
中华书局根据清代胡克家刻本缩小影印的这套书,我不断未看进去,至今依然。真的成为用来珍藏的藏书了。其实,这样的版本并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是专家用来做研究用的,不晓得年轻时为何竟敢买之,或许就是无知无畏吧。当然,以前如看进去,我也许会对买古书感兴味的。
二十多年后的一次旅游,参观了《文选》编者萧统读书的地方。同行者并不在意,但我一看到“昭明书院”便感到有几分亲切。2010年10月的一天,到了浙江桐乡市乌镇,我有缘在昭明书院徜徉。
昭明书院,位于乌镇西栅大街。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到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内有校文台,为著作编校之所。后来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石坊用花岗岩石材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乌镇籍进士沈士茂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1977年,茅盾闻知故乡这一古迹大难不毁,在《西江月》中欣然写道:“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
萧统(501年-531年),字德施,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年),即在他2岁时立为太子。自幼聪明,读书勤勉,有“博古通今之学,七步成诗之才”。时任尚书令的沈约被梁武帝封为太子太傅,专门担任萧统的读书。沈约(德清武康人)因其先父的墓地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每年清明去扫墓,并守墓数月。梁武帝担心儿子荒废学业,但又不能阻止沈约的孝行,便命其随行到乌镇跟读。南朝建都建康(今南京),乌镇在其统治范围之内。萧统死后谥昭明,故后来又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在大诗人陶渊明被忽视的时代,《文选》中选录了陶渊明的诗文。《归去来辞》即是《文选》最早选入才得发扬。陶渊明在生前和身后90年间,作品几乎亡佚,默默无闻。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在中古时期,陶渊明得到的最高评价来自萧统。萧统在陶渊明谢世百年之后,收录陶渊明几乎亡佚的诗文编纂成《陶渊明集》,并作序,作传,这是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他对陶渊明人格与作品,给予史无前例的高度评价。萧统以其卓尔不群的超越时代的高远眼光和本身的太子地位、社会影响,“发现”陶渊明,传播陶渊明,厥功至伟。如果没有他的努力,陶渊明的诗文能否完整地流传后世,也许是个未知数。我崇敬陶渊明,由此自应感恩萧统的伟大贡献。
昭明书院后侧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馆。乌镇是茅盾的故乡,从第五届开始,乌镇成为茅盾文学奖永世颁奖地。2005年,桐乡市政府投巨资在石坊后面建起了昭明书院,用来举行颁奖仪式。这无疑是文脉流传至今的生动展示。
近日读海宁书友陆子康的《书信里的师恩》(《水仙阁》2017年第4期),他回忆道,著名学者、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操南(1917年-1998年)教授曾写信告诉他:“足下暇时,可读:《昭明文选》及《鹤林玉露》二书,对于写作、丰富才思及词汇有协助。”我早就购藏《文选》,却未能读进去,自然无法理解此书“对于写作、丰富才思及词汇有协助”的内涵,但似乎也不必遗憾,因为这部书当时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之后在乌镇昭明书院引起我的遐思,如今带给我美好的回忆。
上一篇: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