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27部儿童电影27本文学原著,给放寒假的孩子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影提供的视听感受,学习留存率比阅读高出了10%。如果父母们能和孩子深入讨论一起看的电影和原著,那么学习留存率可以高达50%。今天我们精选27种经典儿童文学名著及其改编的27部电影作品,让孩子度过一个风趣无益的充实寒假。

风趣好玩好读的经典,也一并拒之门外。

我女儿已经感慨: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么好玩好笑的书,怎样会被老师看上,列为“必读书目”呢?真不可思议。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误解可见一斑,但从自在阅读的角度来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谁又愿意被要求必须读某本书呢?

另一方面,家长也会在寒假开始时一厢情愿地大规模屯书,希望孩子在假期多读经典,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可无论家长出发点多么美好,过于单调或强制,孩子肯定不情愿接招。

文字作品的多元呈现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味

这时,你就需要用些“手段”,来触发孩子读书的热情啦。电影就是手段之一。

场景一:找一部孩子读过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全家人一起专心观影,如果你正好没看过原著,不妨放低身段,多向孩子请教原著里的情节和描写,和电影有何不同。

如果你被电影打动,不妨本人把书找来好好读一读,所谓言传身教不过就是这样吧。

如果你们都读过这本书,那看完电影可以交流讨论的内容就多了,这样的讨论不只可以协助孩子深入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核,也让你和孩子有了更多的话题和共鸣。

场景二:孩子实在不情愿读学校要求的必读书,不妨把电影找出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到底值不值得读。先观赏一下也就是两个小时。如果真的提不起来兴味,不读也罢;不过大多数情况,孩子还是会被电影吸引,进而捧起书来读一读的。

拿《汤姆·索亚历险记》举例,电影拍得很风趣也很感人,但是要说马克·吐温的幽默和讽刺,还是原著中的文字更胜一筹,不妨引导孩子重点读一读,说不定就读进去了。

到底是先读原著好,还是先看电影好?机智的爸爸妈妈们一定会有本人的方法,也一定会设想更多可以让阅读和电影相互激发的场景……

阅读的效果不如视听

主题讨论效果更佳

与书籍相比,电影以图像和音声的方式,对场景的呈现,人物心理的刻画,在代入感和吸引力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无论是经由电影爱上文学原著,还是把对原著的热爱延伸到电影,阅读原著与看电影相结合的方式,都无疑会协助我们和孩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而且很多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去读孩子正在读的书,一起观影正好可以弥补本人和孩子的认知差距,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读下来怎样也得好几个月,但是一起观影,7个晚上就可以了,而了解懂得孩子热衷的书和人物,绝对可以帮你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交流。

原著、佳片清单

27部经典儿童文学+电影

《爱丽丝漫游奇境》

原著:《爱丽丝漫游奇境》

作者:路易斯·卡罗尔

电影上映时间:1951年

《爱丽丝漫游奇境》出版于1865年,作者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这部作品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和幽默风趣的风格,突破了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模式,成为了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开篇。

1871年,卡罗尔又出版了一部姊妹篇《爱丽丝镜中奇遇》,与《爱丽丝漫游奇境》一起风靡世界,魅力经久不衰。

1951年,《爱丽丝漫游奇境》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映,迪士尼将作者奇幻的想象搬上大银幕,杯子会本人倒茶、会吐烟圈也会说话的毛毛虫、动不动就要砍人脑袋的红心女王、癫狂的三月兔、来无影去无踪的柴郡猫等都让观众惊叹不已。

《欢乐满人间》

原著:《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作者:P.L.特拉弗斯

电影上映时间:1964年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是英国女作家P.L.特拉弗斯以玛丽·波平斯阿姨为配角的六本童话中的第一本,出版于1934年,以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超级保姆玛丽·波平斯阿姨抽象

玛丽阿姨随风而来,受聘为班克斯家的保姆,担任照顾四个孩子。她虽然其貌不扬,而且显得严肃矜持,但却身手不凡:竟然骑在栏杆上往下滑!她带着一把鹦鹉头的伞和一条毯子缝成的手提袋,拥有许多奥秘的魔力。

这部童话后来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改编成真人与动画合演的电影《欢乐满人间》,俘获无数孩子以及大人的心。哪个孩子不希望本人身边的大人能够像玛丽阿姨那样,不断地给他们带来惊奇,带领他们去看广阔的世界呢?

《彼得·潘》

原著:《彼得·潘》

作者:詹姆斯·马修·巴利

电影上映时间:1953年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是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意味永久的童年和永无尽头的探险精神。他的雕像不断伫立在英国伦敦肯辛顿公园湖边。

英国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在1904年创作了儿童剧《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1911年将其改写为小说,1929年,他将这部作品的著作权捐赠给了伦敦的一间儿童医院。

这部童话是自在童年的独立宣言,彼得·潘是永不衰老的童心的意味,他把被无趣的现实捆绑的孩子带往充满自在与活力的梦幻岛。彼得·潘拒绝长大,他爱玩,身上有着永不干涸的生机。他憎恶人间的不公平,乐于助人,心怀侠义。

彼得·潘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是一种热切的呼唤,而对于逐步得到童心的成人来说,也是一种警醒和怀念。

《精灵鼠小弟》

原著:《精灵鼠小弟》

作者:E.B.怀特

电影上映时间:1999年

E.B.怀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但是他为孩子们写的故事却格外温暖感人。

电影《精灵鼠小弟》以及后来《精灵鼠小弟2》,在当时看来都是电影动画模仿技术的顶级之作。

电影中男孩乔治对弟弟小白鼠斯图亚特从厌恶到接纳,最初奋不顾身去营救弟弟的兄弟情非常感人。而小白鼠斯图亚特对于人类家庭的温暖的观察,也从另一个视角让孩子看到了本人的生活。

而为什么一个人类家庭要收养一只老鼠作为本人的家庭成员?这样的脑洞是实在让人们转不过弯来,想搞明白这个,还是要看《精灵鼠小弟》的小说呀。此外,小说中,每个人物愈加细致的内心活动和感受,也是电影很难传达出来的。

《夏洛的网》

原著:《夏洛的网》

作者:E.B.怀特

电影上映时间:2006年

在E.B.怀特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夏洛的网》,至今已经发行500万册以上,拥有20多种言语的译本。1976年,美国《出版周刊》进行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这本童话位居“美国十佳儿童文学名著”中的首位,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

蜘蛛夏洛在临终时对小猪威尔伯说:

……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协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晓得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话不只仅安抚了威尔伯,也触动和震撼了无数大小读者。

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问他,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去信回答:

不,它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

寒假,不妨让孩子尽情进入E.B.怀特的想象的生活,另一本他的《吹小号的天鹅》也有一部动画电影《真爱伴鹅行》,看过小说的孩子也可以找来看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原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作者:罗尔德·达尔

电影上映时间:2005年

罗尔德·达尔是童书妈妈、老读者都非常熟悉的作家。他曾以短篇小说两度获得美国埃德加·爱伦·坡奖,三次获得美国神奇作家奖。

在英国的大小书店,达尔的图书不断都占据最显著位置,在欧洲各地举办的各类文学作品评选中,达尔的投票多次超过“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

罗尔德·达尔的童话以奇思妙想和幽默俘获了孩子的心,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马蒂达尔》《好心眼儿巨人》《詹姆斯和大仙桃》等,屡屡获奖,并且上述作品都先后被拍成电影,遭到无数读者的好评和热爱。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故事中,有一座十分奥秘的巧克力工厂,那里大门紧锁,从来没有人从大门进去或出来过。

有一天,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发出告示,他将邀请五位侥幸的孩子参观巧克力工厂,全世界购买旺卡巧克力的孩子都无机会。前提是得到藏在包装纸里的金奖券。查理成为了一位侥幸儿,开始了在工厂的奇特经历……

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具有一种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的魔力,快邀请孩子进入他创造的畅快淋漓的幻想世界吧。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原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作者:罗尔德·达尔

电影上映时间:2009年

在罗尔德·达尔的所有作品中,《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篇幅很短小,也是最特别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漂亮的狐狸爸爸。

三个凶恶贪婪的豢养场主憎恶狐狸先生,决定把他全家除掉。于是,这三个人拿着枪,阴险地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但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于是,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开始了……追捕与反追捕的故事,被罗尔德·达尔用异常轻松的笔调讲来,让人读了爱不释手。

罗尔德·达尔在文中刻画了机智能干、有责任感,英勇的狐狸先生抽象,当着所有前来赴宴的动物们的面,狐狸太太羞涩地站了起来,说:“我不想在这儿演讲,我只是说一句话,那就是:我丈夫是个了不起的狐狸。”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流淌着浓浓的温情,特别适合一家人观看。

《圆梦巨人》

原著:《好心眼儿巨人》

作者:罗尔德·达尔

电影上映时间:2016年

罗尔德·达尔先生的女儿奥菲利亚·达尔回忆说:每天晚上,我和妹妹上床后,爸爸都会慢慢走上楼来给我们讲故事,他的骨头发出的声音比楼梯还响。一天晚上,他给我们讲神奇粉末的故事。这种粉末被一根长长的吹管吹进卧室,在人睡着时能对大脑产生奇观

我们捶打着他诘问:“它们是怎样做到的?谁把它们从窗口吹进来的?”他解释了几句,道了声晚安,消失在楼梯口。过了一会儿,当灯已熄灭、我们几乎睡着时,窗外突然有动静。

我睁开眼睛,在黑暗中看见一根长竿从窗帘之间伸了进来,我还听到大声吹起的声音。现在才晓得那是爸爸干的。他从菜园搬来一架梯子,又找到一根竹竿,爬上我们的窗户,向我们吹来神奇的梦幻粉末。这正是《好心眼儿巨人》那本书的来历。

读过《好心眼儿的巨人》的孩子,个个都会羡慕小苏菲,希望能像她那样遇见一个好心眼儿的巨人,带她去游历、去冒险,去当创造美好、惩治邪恶、解救世界的英雄。

《秘密花园》

原著:《秘密花园》

作者: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电影上映时间:1993年

《秘密花园》是美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代表作,她在纽约长岛布置本人家的花园时得到了灵感。1911年,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作为严肃的文学作品被收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还已经先后十几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卡通片、话剧、舞台剧。

1993年,《秘密花园》被波兰电影大师霍兰德再次改编为电影,这部经典影片使霍兰德获得巨大声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秘密花园,快和孩子一起再次走进那奥秘世界。

《小公主》

原著:《小公主》

作者: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电影上映时间:1995年

《小公主》是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创作的中篇小说,初次出版于1905年。描述了主人公萨拉在其父亲去世前后的生活,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她在学校的情况与地位也一落千丈,受尽校长的折磨。但萨拉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苦尽甘来。

《小公主》用其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读者,而且其中所塑造的人物更是充满魅力。小女孩萨拉的出现,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个坚强、英勇又善良的小姑娘也从此成为美国少女小说的代表人物。

希拉里·克林顿曾说过,“在我年少时,是《小公主》给了我冲出阴影的勇气。”这样的作品,会在孩子心中早早播撒下英勇、坚强、自尊与自爱的种子。

《天生一对》

原著:《两个小洛特》

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

电影上映时间:1998年

凯斯特纳是西德战后的儿童文学之父。1957年获得德国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1960年,他被授予安徒生奖,这是授予儿童文学作家的最高国际奖。在世界各地,提到德国儿童文学,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名字总是与格林兄弟的名字相提并论。

《两个小洛特》情节充满悬念,对孩子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另外,在情节设置之外,富有戏剧性的人物组合也是这部作品得到喜爱的缘由之一。

两个主人公外貌相同,性情却大相径庭:洛特文静、稳重、老成;露易丝热情、开朗、泼辣。但她们却没有高低好坏之分,这让孩子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本人的优势,引导孩子对自我重新认识与发掘,并在性格质量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王子与贫儿》

原著:《王子与贫儿》

作者:马克·吐温

电影上映时间:2001年

《王子与贫儿》 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故事以十六世纪时英国的社会情况为背景,以童话体的方式描述了一个贫民窟里的穷孩子汤姆·康蒂,由于一个偶然机会,戏剧性地与王子爱德华互换了身份的故事。

互换身份的过程中,两人都在心灵上得到历练和成长,最终找到本人的人生方向。作品中有人性善恶丑伪的较量,也有对梦想与勇气的赞扬。

马克·吐温的女儿曾说:

已经让爸爸写一本书,将他富于同情心的天性展示出来,某些方面来说,《王子与贫儿》正是这样一本书,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充满了全书,还有那些言语非常好,几乎十全十美。

2001年上映的电影《王子与贫儿》也最大限度保留了曲折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在带给孩子快乐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清秀佳人》

原著:《绿山墙的安妮》

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电影上映时间:1985年

加拿大著名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不断是加拿大文学经典的意味

《绿山墙的安妮》于1908 年初次出版,其背景设定在蒙哥马利童年成长的地方——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

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美丽的省份之一,它培育了蒙哥马利对大自然的终身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强烈的诗意表现。

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

小安妮天真热情,酷爱想象,她偶尔会惹来一连串的麻烦,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安妮渐渐成长。

安妮的经历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人生过程,她的故事告诉人们:只需襟怀梦想,不懈努力,生活终究会给你报答。正如蒙哥马利所说: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获取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远大的抱负值得拥有,但它们却不是轻易可以达成的,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自我克制,并经受焦虑不安和灰心丧气的种种考验。

总有一天,我也会变老,时间掩盖了我的热情,吞噬了我的纯真,收回了我的童趣,但它抹不去我的快乐,我的愿望是:“现在当个快乐的女孩,中年时当个快乐的阿姨,老年时当个快乐的老太婆——总之,拥有快乐的一生。”

1985年,根据《绿山墙的安妮》创作的电影《清秀佳人》上映,收获好评无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原著:《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

电影上映时间:2011年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儿童冒险小说之一,海明威赞誉其为“现代美国文学的源头”。

马克·吐温曾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抽象也是作者童年的缩影。

主人公汤姆天真活泼、追求自在,厌恶单调、刻板的生活环境。他绝不只仅是一个逗人发笑的顽童,更是马克·吐温用来颠覆当时流行的说教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角色,正如他所说:“顽皮是因为心怀纯真,叛逆是因为渴望自在,历险是因为英勇的心不想停歇。”

孩子们一定会在汤姆和他的伙伴们身上看到本人的影子,而对于爸妈们而言,更是一部了解孩子天性的绝佳作品。

《奇幻森林》

原著:《丛林故事》

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

电影上映时间:2016年

吉卜林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1907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年仅42岁,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作家。

他曾为读者们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丛林故事》是吉卜林最有影响力、最集中体现他创作实力的作品。

自1894年问世以来,百年间经久不衰,并被改编为十几种动画以及电影作品。比如,1967年红极一时的动画《森林王子》和2016年震撼上映的电影《奇幻森林》。

在《丛林故事》中,吉卜林创造了一个富于幻想色彩的神话般的动物世界,并塑造了一个“莫格利”的人物抽象。他是一个丛林中的狼孩,在学习丛林法则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智慧、英勇、自律和团结友爱的精神是“丛林法则”的核心内容。这部作品让孩子们在丛林的世界里,感遭到了友爱、信任、宽容、勇气、责任、快乐等多元价值观。

《波普先生的企鹅》

原著:《波普先生的企鹅》

作者:理查德·阿特沃特

电影上映时间:2011年

《波普先生的企鹅》是美国作家阿特沃特创作的一部小说。阿特沃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做过军人、大学教师、报纸专栏作家。《波普先生的企鹅》的创作灵感源于他观赏过的一部关于极地的影片,由于创作过程中理查德病重,由他的妻子弗洛伦斯接手并终实现出版。本书荣获193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2011年,《波普先生的企鹅》被改编为电影,由金·凯瑞扮演波普先生。油漆匠波普先生总是憧憬着和极地有关的一切。

有一天,他竟然真的收到一只从南极寄来的企鹅——库克上校,很快,波普家的企鹅添加到了十二只,它们给波普一家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波普先生能想出好办法化解危机吗?他的梦想在现实中又会有怎样的归宿呢?

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故事里加进了很多笑料,并突出了金·凯瑞的肢体言语,剧情温馨,十分治愈,特别适合一家人看,而且孩子们一定会爱上萌萌的企鹅们。

《仙境之桥》

原著:《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

作者:凯瑟琳·帕特森

电影上映时间:2007年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于1977年出版,作者凯瑟琳·帕特森女士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与国际林格伦奖,这部作品次年便为作者博得了世界最权威的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章。自出版以来累计售出500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它也是美国文坛20世纪备受称赞的经典小说之一。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最后是凯瑟琳·帕特森写给本人当时只要11岁的儿子大卫的,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大卫和他的好友莉莎。后来,大卫·帕特森长大成人,本人也成为了一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编剧。

2007年,改编电影《仙境之桥》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保证影片对小说忠实还原,著名作家兼制片人大卫亲身操刀改编电影,在特效制造方面更是邀请到《纳尼亚传奇》的原创班底精心制造

《战马》

原著:《战马》

作者:麦克·莫波格

电影上映时间:2011年

麦克·莫波格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代表作《战马》初版于1982年,随后被改编为舞台剧和电影,风靡全球。2006年,他凭仗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军官勋章。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战马》于2011年在美国上映,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6项提名。

《战马》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感人故事,借由一匹马与一名男孩的深厚情谊,讲述了一个关于忠实与勇气的非凡传奇。影片展示烽火给人世带来的创伤,彰显了永不磨灭的勇气与希望。艾伯特与乔伊之间的友谊让人忍不住落泪。

《雨果》

原著:《造梦的雨果》

作者:布莱恩·塞兹尼克

电影上映时间:2011年

布莱恩·塞兹尼克,美国著名作家、画家。2002年以《霍金斯的恐龙世界》荣获美国凯迪克银奖,2008年以《造梦的雨果》荣获美国凯迪克金奖,塞兹尼克笔下的绘本与小说获奖无数,在世界各地广获好评。

《造梦的雨果》讲述了十二岁的男孩雨果,在巴黎火车站二十七座时钟后墙的暗窄通道里,不断过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生活,孤儿、守钟人和小偷──雨果以为本人终将以这三重身分凄惨地生活下去,除非他能修好那台机器人。

雨果相信,只需修好机器人,一定可以读见爸爸预留的讯息,明白本人今后将何去何从。就在他想方设法修机器人的过程中,引出复杂、惊人的秘密,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造梦的雨果》是对所有敢于创造和追逐梦想的人一次致敬。正如书中所说: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

2011年,改编自《造梦的雨果》、由美国著名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执导的电影《雨果》在美国上映,并荣获2012年美国奥斯卡5项大奖。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原著:《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作者:约翰·伯恩

电影上映时间:2008年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是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的第四部作品,作品出版后很快成为《纽约时报》评选出来的畅销书、英国十大畅销书,并且荣登欧洲多个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囊括欧美所有文学奖,先后获得爱尔兰图书奖、巴克夏图书奖、谢菲尔德图书奖、兰开夏图书奖、英国保罗安加尔文学奖、意大利原创文学奖、美国卡耐基勋章。

2008年,由导演马克·赫曼改编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美国上映。该片于2008年获得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2009年获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欧洲电影奖。

作品中孩子的童真与和平的无耻与杀戮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以孩子的视角揭露了纳粹的残忍,和平丑恶,表达了对人性的本真的向往(故事苦楚,想保护孩子的家长慎重选择,建议10岁以上的孩子观看)。

奇观男孩》

原著:《奇观男孩》

作者: R.J.帕拉西奥

电影上映时间:2017年

作者R.J.帕拉西奥创作《奇观男孩》前,曾担任平面设计艺术主管多年,年轻时曾梦想成为像圣-埃克苏佩里、莫里斯·桑达克这样的童书作家、插画家。

奇观男孩》是她的处女作,却一举成名,连续超过一百二十周蝉联《纽约时报》童书排行榜榜首,并获得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儿童图书推荐奖,马克·吐温奖。

奇观男孩》的灵感来自一位小女孩。一次,帕拉西奥和孩子们买冰激凌时,发现排在前面的小女孩脸部严轻伤残,她三岁的儿子看到女孩的脸之后立刻哭了起来。帕拉西奥只得匆忙带着孩子离去,离开时她听到后面小女孩的母亲冷静、敌对地说:“好了,孩子们,我们该走了哦。”事后,她很自责,就在那天晚上,她随即动笔,写下这部动人的处女作。一个十岁男孩破茧成蝶的故事,一段充满勇气、爱与希望的旅程。

2017年,由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映,被称为“年度催泪大剧”。

《纳尼亚传奇》

原著:《纳尼亚传奇》

作者:C.S.刘易斯

电影上映时间:2005年

故事写的是几个孩子在纳尼亚王国中的历险,也见证了纳尼亚王国兴衰的历史。纳尼亚王国的兴衰昭示着信仰的力量和信仰混乱带来的危机,也呼唤着孩子们为建立光明、自在、幸福的生活而团结奋斗。

在纳尼亚王国里前前后后游历过的读者,一定会为一场场历险而惊心,会为孩子们在历险中成长而欣喜,也一定会记得狮王阿斯兰神圣的光辉。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原著:《借东西的小人》

作者:玛丽·诺顿

电影上映时间:2005年

玛丽·诺顿,英国作家,以幻想系列“借东西的小人”闻名,该系列一共五本,畅销多年,在英美家喻户晓,曾获1953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2007年入选“七十年来十大童书经典”。

玛丽·诺顿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无论通过小人眼睛看人类,还是通过人类的眼睛看小人,她的描述使两者都同样生动可信。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制造的动画电影,也是米林宏昌执导的首部电影。影片于2010年7月在日本正式上映,并荣获2011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奖。

电影和原著质朴而充满童趣,与此同时,又在不经意间诉说着大而深的主题。通过借物而生的迷你小人们,我们习以为常的“为己所有”的感觉遭到了质疑。

《巴黎淘气帮》

原著:《小淘气尼古拉》

作者:让·雅克·桑贝

电影上映时间:2009年

《小淘气尼古拉》是由法国国宝级作家勒内·戈西尼撰文、漫画家让·雅克·桑贝配画的系列漫画故事。小淘气尼古拉诞生于20世纪50年,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法国人走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代。这部诞生于1959年的连载漫画在法国尽人皆知。

2009年,在《小淘气尼古拉》的50周年诞辰,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巴黎淘气帮》,法国人对此充满了期待,谁能想象漫画的配角会化身为一个穿着红色毛背心和蓝色短袜的活生生的小男孩。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对一个时代法国的留念

电影《巴黎淘气帮》完全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示故事,把啰嗦的台词变成了孩子的童言无忌,画面温馨,故事纯真。

《狮心兄弟》

原著:《狮心兄弟》

作者:林格伦

电影上映时间:1977年

《狮心兄弟》是瑞典著名作家林格伦的作品。林格伦可谓是瑞典的民族英雄,享誉全球的童话外婆。1958年她获得了“安徒生金质奖章”。她的作品已出版90多种版本,发行量已超过1.3亿册。

《狮心兄弟》带给儿童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面对恶魔挥舞利剑,巨蟒喷吐毒火,兄弟俩一往无前,在这里孩子能学会如何面对危险、克服恐惧,为本人行为担任

1977年,《狮心兄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于次年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林格伦的另一部更出名的作品《长袜子皮皮》也有改编电影。

《城南旧事》

原著:《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

电影上映时间:1983年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幼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1983年中国上映。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文章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