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则旧事,霎时吸引了小编的留意:常州一市民吴某在当地论坛发了一个投票贴。想让网友决定本人父亲的生死。
事情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2019年初,吴某的父亲遭遇车祸,经手术后出现好转,但后来又出现反转。伤口没见好转,又出现了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问题,转院到南京后,医院告知,医治费用可能要达百万,而且也没什么把握。如果保守医治,短期内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这位常州老师无法决断,他把本人的困惑发在网上,想看网友的投票意见。随后这位教师也表示了本人的苦恼,他说本人目前的经济条件还可以撑一阵子,如果最初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只能跟爸爸说对不起了。他还表示父亲身己也想放弃医治,希望可以把他带回家,就是放心不下母亲。
有些网友看完后觉得应该尊重父亲的选择,再者连医生都认为救治成功率并不高,也许真的可以放弃了;但也有人觉得不到最初一刻不应该放弃;还有人认为这位发帖人的行为很不担任任,生死大事,怎样能找陌生人投票呢?
其实这话也有点道理,父亲到底要不要接受医治,应该同时听取父亲和医生的态度和看法。确实没什么必要问网友,因为网友对外人的生死实在没有决定权。
缺失的死亡教育
关于父母死亡这件事,不断是大家比较避讳谈论的话题。但现实是,父母总会离开我们,对孩子来说,一定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并做好心理建设。只要当孩子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后,才可能承受以后发生的任何不测,并且学会愈加珍惜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对婚姻家庭等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但我看到身边的家长们,都在采取隔离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当孩子问到死亡时,家长的回答都是:"其实,他只是睡着了。"
"他去了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病痛。"
"小孩子不用晓得这么多,到一边去玩。"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几乎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马东在《奇葩说》总结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1948 年,心理学家 M. Nagy 观察研究了 378 名 3~10 岁的孩子,结果发现,学前阶段的孩子,关于死亡认知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客观、成熟的。而且,随着研究的推移,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水平也越来越低龄化。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理论忠实地反映了孩子对其所观察到的世界的总体描述,成人无法、也不应该对孩子隐藏死亡的真相。相反,公开、客观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反倒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3月12号,人大代表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死亡是人类永久的话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因而,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死亡教育不只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绘本中,也出现在他们的学校教育里,很多学校专门设置了死亡教育课,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留念册,甚至到殡仪馆躺到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这是中国的学校教育需要学习的。
而对于每位家长,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思想和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因人而异,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循序渐进进行死亡教育
婴幼儿对死亡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来模仿死亡,让孩子逐渐接触死亡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探索及模仿的愿望十分强烈,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死亡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想象,并开始对死亡产生焦虑,因而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不要吓唬孩子,这会加重孩子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已经上学的孩子在精神和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对死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解答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件事。
2、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有人觉得孩子的承受能力无限,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现实上,现在的孩子很早就已经经历过"生死"场面。
比如喜爱的宠物死了,动画片中也会有关于死亡的场景等等,这些,都已经让他们体验过悲伤,都已经锻炼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曾在网络上大火。视频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他亲了金鱼一口后将它放到了马桶里,在金鱼被冲走之前,小男孩还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当金鱼被冲走时,他才意识到本人的朋友永远不会回来了,霎时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暂时感到难过,但是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让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这可以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3、通过绘本或电影让孩子理解死亡
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电影《寻梦周游记》,也是死亡教育的绝佳代表。小男孩米格误入奇幻瑰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小米格晓得了一个人死了以后会继续生活在亡灵的世界,只需现世的亲人没有遗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灵节那天前往现世去探望他们的亲人。如果生活在现世的亲人将他们遗忘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死亡。
还有一些优秀的绘本,如《祝你生日快乐》,这本绘本通过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离去,讲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题;《爷爷变成了幽灵》解释了人死亡以后会到哪里去;《爸爸的围巾》讲述了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总会留下温暖的想念。
除此以外,还有《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没有穿西装》等等。
4、以愈加具象的方式去解释死亡
谈论逝去的亲人,有的家长担心孩子难过,通常会这样说:"他只是睡着了。""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而我们要做的其实是不"糊弄"孩子,器具象解释回应孩子的疑惑。
比如,一位爷爷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样告诉 6 岁的孙子:宝贝,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看小草,它从发芽、生长,再到枯萎,都有一个过程。人也是这样,爷爷一开始也是一个小婴儿,后来长成像你爸爸那样的大人,再后来,就慢慢变老了,最初会像小草一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5、以愈加具体的方式去描述死亡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说“活着就是吃饭、睡觉、呼吸、走路、说话等,死亡就是这些都不能做了。”
对于5、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扫墓的时候,告诉他"死的人没有知觉,就是什么都不能做了。爷爷死了,我们很难过,哭代表我们舍不得爷爷,也是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愈加努力地生活。"
比如,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参加完烈士陵园的祭扫典礼之后,这样跟孩子说:"人生就像一条路,我们边走边看风景,但所有的路都有尽头,这是一个风趣的过程,不用害怕。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珍爱生命,争取在无限的道路里看到无限的风景……"不管孩子听不听得懂,但至多,他会觉得生命是一个自然的、积极的过程!
说到底,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只要正视死亡、讨论死亡,直面生活,我们才可以活得更豁达更从容,父母也不要避讳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当然对于年龄较大或是患病的父母,对于父母的生命抉择问题,这个选择权还是留给父母。毕竟让父母有尊严、体面地去选择本人的归处,也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护。
对于让"网友投票决定父亲生死"这件事情,您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评论~
—END—
关注作者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