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童书馆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祭奠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是思念的日子,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关于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日子。
我们的文化非常注重祭奠先人,但却很少与孩子讲述生命与死亡,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已经开始关注这一话题。与孩子们讲述这样的话题,不妨从一本书开始,今天就推荐一些关于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绘本。
对于儿童来说,绘本阅读是扩大阅读量的不二选择。即便是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虽然看似沉重比分,但选对了绘本,一样可以起到熏陶教育作用。
书单汇总如下:
1、《一片叶子落下来》
2、《獾的礼物》
3、《我永远爱你》
4、《小鲁的池塘》
5、《爸爸的围巾》
6、《祝你生日快乐》
7、《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8、《外公》
9、《爷爷的墙》
10、《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11、《爷爷的天使》
12、《爷爷变成了幽灵》
13、《我等待》
14、《象老爹》
15、《活了100万次的猫》
16、《最美的葬礼》
17、《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18、《再见了,艾玛奶奶》
19、《影子爸爸》
20、《小宽,你要坚强》
21、《外婆,你好吗?》
22、《不要哭得太伤心》
23、《伊娃和丽萨》
24、《动物天堂》
用绘本的方式协助孩子理解死亡,进行生命教育,是一种更利于孩子接受的方式。
《一片叶子落下来》
利奥•巴斯卡利亚 著,任溶溶 译
适读人群 :3岁以上
经典生命教育绘本,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展示人生的历程。
“既然我们都要飘零落下,干吗还要生长在这里呢?”
“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绚丽。是为了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当你疲惫无助、孤单寂寞时,当你对人生感到迷惘、得到决心时,当你迷失于忙碌的生活、找寻不到幸福时,请你坐下来,静静倾听一片叶子飘落的声音,细细品尝这份心灵的慰藉。
《獾的礼物》
苏珊·华莱 著,杨玲玲,彭懿 译
适读人群 :3-6岁
獾是一个让人信任的朋友,他总是乐于助人。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晓得本人快要死了。
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他慢慢地走进地下的洞穴,那里有炉火。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他梦见本人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
《我永远爱你》
[美] 汉思·威尔罕 著,赵映雪 译
适读年龄:3岁以上
《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我永远爱你》的故事围绕着一个男孩和一只狗展开。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是狗的生命短暂,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却无法帮什么忙。
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说一句“我永远爱你”。
这句“我永远爱你”,不晓得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一句话却是男孩在伤心之余心中的安慰。
……
《小鲁的池塘》
[美] 邦廷,[美] 希姆勒 著,刘清彦 译
适读年龄:3岁以上
好的书籍总能唤醒我们的生活经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从前。随着年龄的添加,收到师长、亲友离开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心里的痛也越来越频繁。
是的,生命终会归于尘土,我们虽有预备,可当这些消息真的降临于身时,我们还是难以放心。
《爸爸的围巾》
麦克·格雷涅茨著,麦克·格雷涅 著
适读年龄:3岁以上
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色的围巾。妈妈说这围巾很适合我。于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绿围巾。
星期一。我围上了爸爸的围巾去上学。上学路上我遇到了一条大黑狗,但我紧握围巾没有被吓哭。
星期二。我和同学们玩捉迷藏,跑得比以往快了很多,老师也吃了一惊。
星期三。美子夸奖了我的围巾,我高兴了一整天。
星期四。我和淘气的良知第一次玩在了一起。
……
作品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叙述,说着本人的事,说着一件件与爸爸的围巾有关的事,是围巾让小主人公变得愈加英勇,能做出平时能以完成的事。直到故事结尾,我们才读出来小主人公的爸爸原来已经去世,他的成长与英勇原来来自爸爸。
《祝你生日快乐》
方素珍 著
适读年龄:3岁以上
绘本《祝你生日快乐》是方素珍原创绘本中最动人的经典,曾荣获台湾《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联合报》年度童书奖。
戴着一顶帽子。当风把她的帽子吹走的时候,小丁子骑着脚踏车来到她的身边,为她追回了帽子。他们一起做游戏、说故事。……
带你一起走进一个不同的感人生命故事。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美] 汤米.狄波拉 绘,孙晴峰 译
适读人群 :3-6岁
小男孩有两个外婆,楼上的外婆几乎不能活动,楼下的外婆照顾着楼上的外婆和她本人。小男孩每周都会和两个外婆度过愉快的时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72-1973年,作者首次将它创作出来并出版。1998年,作者怀着对两位外婆无限的爱与留恋对这本书进行二次创作,献给他的外婆还有读者们。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年人宁静的生活,还有隔代人之间的情感。
在图画书中,生命教育是一个常见的题材。这本书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作者让孩子通过娓娓道来的文字配合温和优雅的图画,减弱他们对死亡的奥秘感与畏惧心理,协助他们正视生活中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并引导他们找到释放和宣泄本人伤痛的正确途径。
《外公》
[英] 约翰·伯宁罕 著,林良 译
适读人群 :3-6岁
这个故事通过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的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生活永远不会结束,故事的结尾呢,也要读者慢慢体会了。
约翰·伯宁罕的作品总是乍看上去波涛不兴,然而本书将简短腾跃的文字与细致生动的画面结合得妙趣横生,将祖孙二人浓浓的亲情表现得令人怦然心动。结尾处如电影空镜头般静静的画面带给您恍若余音绕梁的感官享受,作者的大师功力尽显无遗。
《爷爷的墙》
[美] 邦廷,[美] 希姆勒 著,刘清彦 译
适读人群 :3-6岁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留念墙,上面刻着五万八千个士兵的名字,他们都是在越战中牺牲或失踪的。小男孩和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墙上寻找爷爷的名字,然后在一张纸上,用铅笔把名字拓下来,郑重地带回家。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阿梅丽·弗里德 著
适读人群 :3-6岁
布鲁诺非常喜欢本人的爷爷。爷爷总会向他 解释一切,教会他很多东西。但现在,爷爷走了。塞韦尔说他在墓地,爸爸说他在天堂。一个人是不可能 同时身在两处的。要是布鲁诺能向爷爷请教一下该多 好呀!布鲁诺既生气又悲伤。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入 睡前看着爷爷的照片跟他说话。慢慢地,他感觉好了些,好像爷爷每次都从遥远的天上朝着他浅笑……
本书的话题是死亡,这个主题虽沉重却不可怕,虽不愿面对却也无法逃避。翻开书页,在棕色色调的书页间,我们将跟随小男孩布鲁诺一起经历爷爷的离去,并在天真与伤痛交错的情感波折之后,收获成熟和对生命的体悟。
资深童书编辑龚慧瑛评价道:“这本分发着原木气味的图画书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生与死是再自然不过的生命轮回,就像爷爷故去了,而小宝宝却降生了,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亲人的离去固然会给孩子带来伤痛,但也会使他的心灵渐渐成熟起来,变得愈加细腻与丰富;时光可以愈合伤口并且永远地记下生者对死者的怀念,而好的留念便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非常非常珍惜活着的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珍惜彼此相处的每一个时辰,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爷爷的天使》
尤塔·鲍尔著,海豚传媒 著
适读人群 :3-6岁
生命的感恩
书本的开始,爷爷在病床上对孙子讲述他年少的亲身经历:童年的无忧、和平的无情、生活的无法爷爷说:“我是很侥幸的!”知足又充满感激地说完他的一生。
乍看会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爷爷生活日记,或者是本提及死亡的图画书。但是透过画面同步阅读时,却令人莞尔;因为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安排一位没有台词,只要肢体动作的配角天使,一个守护天使,从广场的天使石雕像中分身而出,灵魂似的和爷爷形影不离,天使总是在危急的时刻张开双翼庇佑着爷爷。
每翻一页,便会发觉到书中的天使,有别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形状;她既不优雅也称不上庄严,圆呼呼的身材、怒形于色的表情,倒像是一位妈妈、一位朋友那般。蓝色线条画出看不见的天使,但她却能化解爷爷许多的灾难,天使传达了无形的信仰,同时也意味了周遭人们对爷爷的宽容和爷爷心中的感恩,人的态度才是化解窘境的要素。
作者在图画中不避讳地画出历史痛楚,两个对立符号德军盖世太保的“#”和犹太民族的烙痕“”,诚实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不安和残酷;而类似的纠葛,在世界各地也不断上演着,这也是我们难以解释的迷思。故事末了爷爷闭上了眼睛离开人间,爷爷的不舍和关爱,随着天使一起飞出屋外跟随着孙子,继续守护着下一代。
或许你也听过老人家对你讲述,他年轻时是如何艰难渡过,语调中难免参杂着情绪,而我们总是半信半疑地听着一则又一则的故事,在听与说之间交流,过去和未来也做了接替。
尤塔用朴实简约的文字描写故事,自在的线条勾勒出活泼的插图,再着以轻柔的色彩,对映着爷爷面对生命慈爱的包容和知足。这似乎提示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无精打采地走着,或许在某个转角处,又是一片光亮。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 金·弗珀兹·艾克松 著
[瑞典] 爱娃·艾瑞克松 绘,彭懿 译
适读人群 :3-6岁
就这样,跟爷爷说再见,再现了难以言表的生死离别,包含了对死亡的解释,教给孩子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小眼睛细脖子的艾斯本和大鼻子短眉毛的爷爷都是平常人,祖孙间的故事,没有离奇,也不是幻想。爷爷的死,既不重于泰山,也不轻于鸿毛,只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如花开花落,如平静的道别。因为有爱和回忆,因为可以把爷爷放在心中想念,生死之间并非不可跨越,生死两相安。
如何让孩子接受亲人的死亡,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是一件棘手的事。告诉孩子真实的死亡缘由,带孩子参加告别典礼,让孩子充分宣泄悲伤并安抚孩子,一起回忆亡者人生经历中的美好时辰,重温彼此的情感,给孩子留下可以念想的物件如照片、书信、留念品……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相信孩子能够理解和面对死亡,不再有慌张、恐惧和放不下的悲恸。
《我等待》
[意] 卡利 著
适读年龄:3-6岁
《我等待……》绘本:一根平凡的红线,串起人生的不同片段。从垂髫,到耄耋,从初生牛犊,到两鬓如霜……等待,等待,等待。等待重生,等待喜悦,等待伤感、美梦、得到和幸福。
《象老爹》
[比]朵儿 图;[比]布赫基农文
适读年龄:3-6岁
象老爹已经很老了,他就要离开老鼠妹妹,去大象天堂了。可是通往大象天堂的桥断了,只要老鼠妹妹能够修好。深爱的象老爹的老鼠妹妹会把断桥修好,让象老爹去桥那边的另一个世界吗?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活了100万次的猫》
[美] 汉思·威尔罕 著,赵映雪 译
适读人群 :6-12
一个既属于孩子又属于成人的童话,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爱的伟大寓言,一本跨越了时代的图画书,一本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经典名作。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怀,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本人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晓得为什么而活……
《最美的葬礼》
(瑞典)乌尔夫·尼尔松
适读年龄:6-12岁
一个无聊的夏日,三个孩子本来只是为了好玩而把死掉的动物埋起來,他们成立了一家葬礼公司,一个担任挖坟墓、一个写诗、一个则在葬礼上哭。三个孩子从埋葬小野蜂、地鼠开始,到为邻居小女孩埋葬心爱的宠物,孩子们像过家家一样小大人般的把葬礼做的煞有介事,仓鼠、公鸡、冰箱里的鱼、刺猬和兔子,不断到最初亲眼目睹一只乌鸦的死亡,他们三个深深沉入这个不起眼的葬礼中,流着孩子无邪的眼泪告别这只乌鸦……
绘本末尾的一首诗
生命很长
死亡很短
死亡只在霎时
之后
小草和青苔成长
墓旁的花朵绽放
一切归于平静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皮姆·范·赫斯特 著,
丽莎·布兰登伯格 绘,
李一慢 译
适读年龄:3-6岁
死亡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面对的,既然无法回避,不如提早预备,在合适的时机开启亲子间的这一话题,等于帮孩子迈出了生命教育的第一步。
但和孩子谈论死亡并不是容易的事,有些家长会发现关于死亡的绘本故事读了不少,但还是不晓得如何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或者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还是不晓得如何作答。那么,或许这本书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谈话的范本。
同多数死亡主题的绘本不同,这本书没有一个情节鲜明的故事,而是通过一场发生在一对爷孙之间的对话,直接探讨了死亡话题的多个维度。书中对死亡采取不回避、不弱化的态度,既正视现实,又开放包容不同观点,言语严肃又不乏温馨,书后还附有心理专家对于“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的具体建议,对家长来说具有很强的实际指点意义。
《再见了,艾玛奶奶》
[日] 大塚敦子 著
适读人群 :3-6岁
《再见了,艾玛奶奶》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用摄影的方式,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老人如何从容走到生命的起点。请一定要找机会和孩子们分享这本书,不是为了让他们流泪,不是为了让他们难过,而是让他们晓得有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是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该当认识到的,只要更多地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活着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这样的生命教育绘本,不只孩子,每一个成人也值得来读一读。
《影子爸爸》
吴斌,赵知之著 吴斌绘 著
适读年龄:3-6岁
爸爸出现在孩子的梦中
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幻影中
每一个妈妈都能感遭到孩子对爸爸的思念
因为妈妈的心同样在思念
……
《小宽,你要坚强》
[日] 信实,文,图 著,[日] 猿渡静子 译
适读年龄:3-6岁
妈妈对小宽说:“生下你这件事,让妈妈觉得本人太了不起了。生下小宽后,我找到了比本人生命更值得珍惜的宝贝。”
小宽的妈妈因为车祸突然去世了。可是变成幽灵的妈妈舍不得小宽,回到家里和小宽相聚。于是便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小宽和妈妈也在这次特殊的交流中,了解了对方的秘密,并从新认识了母子亲情的真正含义。
直接由死去的母亲向孩子谈死亡,让故事具有冲击性,在日本出版之初,作者也曾担心可能让失亲儿童遭到打击。为此,作者特别问了好几位儿时丧母的读者,“认为会对儿童形成负面影响的人,都不是真正面对过这种问题的人。得到母亲的人反而觉得,妈妈就是不断在身边,也有很多人相信妈妈就在家里,若听到一些声音,还会觉得‘啊,是妈妈’,我想所有思念妈妈的人都是一样的心情。”
虽然会有痛苦难受的时候,但希望孩子能自立,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希望妈妈能看着孩子自立。正因有这种想法,最初才以小宽的话“我会加油的。一个人也没事”结尾,让人感遭到他的成长。
《外婆,你好吗?》
梅子涵 著,徐慧 绘
适读年龄:6-12岁
通过外婆带“我”回家和“我”送外婆回家,两种不同情景的鲜明对比,透显露“我”和外婆之间深厚的感情,而借助“送人回家”这一充满生命轮回神韵的主题。
恰如作者梅子涵先生在文末写的那首小诗
——
当我们想念时
很深地爱着
走回到长大的路上
就会有许多故事。
就笑啊笑啊
流下那么许多眼泪
让我们
一个一个
都成了诗人。
我们的诗
又变成笑啊笑
流出许多许多泪
刻进别的生命里
《不要哭得太伤心》
【日】内田麟太郎 文 高巢和美 绘
适读年龄:3-6岁
爷爷去世了,小孙子却还不晓得那意味着什么,一如往常地在车站等着,带着一大一小两把雨伞,那是给爷爷预备的。淅沥的小雨中,有人走了过来,孙子以为是爷爷,探头观望,来的却是妈妈。回家的路上,路边的野花在雨中像往常一样怒放,小孙子走走停停,不晓得爷爷到底去了哪里
……
感人至深的祖孙深情,在爷爷充满温情的回忆中,让孩子学会告别,接纳死亡,明白死去非但不是分离,反而是彼此生命更深刻的联合。
内田麟太郎清澈而浅白的 “诗体”文字搭配高巢和美柔软而充满暖意的画面,唯美呈现了祖孙之间的不舍和难忘,是一次关于生与死从未有过的温柔解读。
时间可以让悲伤的记忆褪色,爱会给人继续前进的勇气未来可期,虽然有告别的悲哀,但生命的伟大和美好却也不断地绽放在一代又一代奔跑向前的欢颜上。
《伊娃和丽萨》
[比] 蒂埃里·罗伯艾克特 著,
[比] 菲力浦·古森斯 绘,
梅思繁 译
适读年龄:3-6岁
丽萨是伊娃的姐姐。她们两个虽然长得非常像,但是个性却又不一样。她们分享着各自的秘密。有一个人与本人分享,秘密也显得没那么的沉重了。
人们说丽萨和伊娃是不可分离的,可他们怎样能预知到变化莫测的未来呢?因为,有一天,丽萨死了……
《伊娃和丽萨》是一本协助孩子走出亲人死亡阴影的自我心理修复书。
唯有爱和回忆,司以跨越生死;唯有时间可以冲淡忧伤,抚平内心的伤痛。
《动物天堂》
[美] 南希·蒂尔曼 著
适读人群 :3-6岁
这是一个动物的天堂的故事。动物天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天使的陪伴,他们和狗狗玩喜欢的游戏,和猫咪在阳光下嬉闹,和马儿在天空上驰骋。得到心爱的宠物会让孩子们心碎,但是在动物天堂,你对动物的爱将得到延续,不会消失。
《动物天堂》是南希•蒂尔曼又一部感人暖心的作品,细腻、写实、充满爱和幻想的风格,为每个得到宠物的孩子带来爱和希望,他们会带着对心爱动物们的爱与天使相遇在动物天堂。
本书用唯美的画面、诗意的言语,安抚着得到了心爱宠物的孩子和成人们的内心。温暖的故事将会安慰悲伤的心灵,而精致的图画则能治愈内心的伤痛。
《后来呢 后来怎样了》
[日] 吉竹伸介 著,毛丹青 译
适读人群 :3-6岁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作者吉竹伸介再次挑战想象力的边界。严肃的话题,可以这样轻松地跟孩子聊一聊!
后来呢,我就在天堂和神灵一起聊天、唱歌、泡温泉……后来的后来呢,我会变成月亮、变成苹果、变成路过的婴儿回来看你们的!
有的人读着读着就笑了,有的人会流下眼泪,到底是什么样的绘本,会引发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作者吉竹伸介再次挑战想象力的边界。原来严肃的话题,可以这样轻松地跟孩子聊一聊!
3岁的人有3岁的生死观,80岁的人有80岁的生死观,如果大家能在健康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轻松幽默地聊一聊,听听对方的想法,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用这样一种好玩的方式谈死亡。——吉竹伸介
死亡虽然恐怖,但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我们存在时,死亡没有到来;当死亡降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古希腊]伊壁鸠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