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清明除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人祭拜先人、故去亲人的日子。
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天很可能是TA第一次听说本人过世的亲人,第一次听父母严肃地和TA说起生和死。
在这样一个日子,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最合适的时机。这里的生命教育是狭义层面上的,就是指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死亡”。
以下内容来自是我之前的一节线上绘本分享课。在这里整理发布出来,希望对各位爸爸妈妈有一些自创作用。
作为成年人,死亡对我们来说往往是一个忌讳的话题。我们时常会回避它。不过,对孩子来说,TA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天希望晓得什么是“死亡”。他们总会问起这个问题,或者总会有一天因为“死亡”的问题而遭到困扰。所以在儿童教育里面,这其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就要了解,如何来进行生命教育。
孩子对于“死亡”这件事的认识,有三个层次:
第一,晓得“什么是死亡”;
第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第三,化解死亡带来的悲伤。
我们来系统了解一下这三个层次。
1
了解什么是“死亡”
孩子对”死亡”的了解有个逐渐的过程。大概在孩子0-4岁,他慢慢晓得“死亡”这件事的存在,但是不一定了解死亡真正的含义。
比如,黄檬檬现在时不时会用“死”这个词,比如他喜欢盯着数字看,比如冬天洗完澡,看着热水器的温度显示不停地变化,温度不停下降,到了数字不变化时,他说“妈妈,热水器死了”。这是孩子一个似懂非懂的形态。
但TA总有一天会认真地想要知道,或者被迫地去了解——死亡究竟是什么。
这时候,家长要不回避、同时又讲究策略地向TA解释。
向孩子解释死亡,有5个要点:
1.必然性。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
2.永世性。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
3.终止性。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物理上的动作、精神上的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停止。
4.适用性。只要有生命的东西才会死。像檬说的,热水器死了,只能是比喻。
5.因果性。死亡的缘由是由于衰老,疾病,或者受伤害——有的孩子在亲人去世后,会误以为是“本人不乖害得亲人去世”;有的孩子会因为轻微的不舒服就以为本人会死去。家长向孩子解释清楚死亡的因果性,才能让孩子避免出现这样的误解。
需要说明一下,这五个要点不是我个人发明的,是权威的看法。
如何通过绘本来让孩子了解“死亡”?在这里我挑一本来细说。就是下面这本《妞妞找苏苏》:
《妞妞找苏苏》
一个“离去”和思念的故事
妞妞是一只小鹅,苏苏是一只一百多岁的乌龟,
她们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一起玩,希望永远不分离。
但是有一天,妞妞找不到西西。
同伴告诉她,“西西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妞妞无论如何不明白什么意思。
她爬上高山,钻到地下
走遍全世界,想找到西西,但一无所获。
当她回到家,突然明白了。泪水滚滚流下……
妞妞明白,西西去了另一个世界,
“就是我再也见不到她,可是每当我闭上眼睛,
她仿佛又来到我的身边……永远都和我在一起!”
这本绘本,用简单的故事、深情的故事,向孩子解释了“什么是死亡”——永远地离去,永不再见,但在我们的记忆中,逝者永存。
2
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当孩子晓得了死亡是怎样一件事情时,他可能首先就会觉得恐惧——我会不会死?我的父母亲人会不会死?当家长被孩子追问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无法回答。
这时候,父母可以给出既真实又让孩子容易接受的回答,比如:“我们要过很久很久以后才去世,要过好多好多年。爸爸妈妈要高高兴兴地看着你长成大人,我们以后还要做爷爷奶奶呢!”类似这样的回答,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但会在很久以后才到来,这个生活的过程才重要。
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告诉孩子,留意安全、留意健康,就不容易死。留意安全,包括不碰触危险的东西比如电源、火,不独自到水边玩耍,过马路恪守交通规则;留意健康,包括加强锻炼身体,身体不舒服及时告诉爸妈,等等。
2、通过游戏让孩子晓得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以给家里死去的宠物,比如小乌龟、小金鱼来一场下葬典礼,让孩子明白,宠物死了,但它走得安宁,并且它也曾和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降低对死亡的恐惧度。。
3 、帮孩子把宗教和科学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前面说的那5个准绳,是科学的准绳;但人是需要情感抚慰的,宗教信仰就是给予人在精神上的抚慰,两者并不对立。比如说,亲人去世了,他的灵魂去了天堂,去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样带有宗教色彩的解释,会协助孩子从情感上接受死亡这件事。
然后,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晓得,死亡虽然是生命的终结,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是生命中美好温馨的记忆。
在这里,可以读另一本绘本,叫《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创作的绘本。书中四岁的小男孩汤米,有两个外婆。
一个是“楼上的外婆”,就是他的曾外婆
另一个是“楼下的外婆”,就是汤米的外婆。她照顾楼上的外婆,经常在厨房给大家做好吃的。
小男孩经常去探望两位祖母。
他陪“楼上的外婆”一起吃薄荷糖。
外婆太老,为了防止摔倒,被绑在椅子上。
汤米陪着她,也自愿被绑在椅子上。
汤米陪两个外婆度过一个个普通又幸福的星期天
他和两个外婆一起拍了难忘的合影
有一天,汤米突然被告知,楼上的外婆去世了。
他好伤心。晚上,他看到一颗流星。
妈妈告诉他,这是天上的外婆给他的亲吻。
若干年后,楼下的外婆也去世了,汤米已经长大。
他又见到一颗流星。
他悄悄在心里说:“现在你们都是楼上的外婆。”
这本绘本很平淡,但是很感人。汤米和祖母们的一起度过的时光,当时觉得稀松平常,过后回忆却珍贵无比、怀念无比。
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亲人总会逝去,但与亲人度过的一个个日子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平淡又幸福的记忆不会逝去。
3
如何化解亲人去世的悲伤?
我至今记得我小时候养的乌龟死了我哭得撕心裂肺的情景,可能那时候还没有上小学,但是印象极其深刻。
如何化解悲伤?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协助孩子接受亲人已经离去的现实,珍惜与亲人相聚的记忆,然后让时间抚平伤痛。
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意思是不要哄骗孩子,不要用“亲人去了旅行”等等,因为孩子会奇怪为什么不带本人一起去,会认为本人被抛弃。
父母也应该正视这种悲伤,不必刻意在孩子面前掩饰悲伤,安然地把悲伤表达出来,让孩子一起经历,让他晓得悲伤是正常的,但悲伤会过去。然后,和孩子一起回忆与逝去的家人一起度过的生活记忆。
很多绘本都在协助孩子处理这个问题,就是化解悲伤、寻找力量。
在这里也引见一本绘本,叫《爸爸》
《爸爸》
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第一人称故事。
整个故事里,只要她和她爸爸。
爸爸喜欢在工作的间隙里,骑着单车带女孩出去兜风。
春天,他们去到樱花树下,女孩捡了很多樱花花瓣,包在她最喜欢的手帕里。
女孩把花瓣洒在河里。爸爸告诉过她,这条河流向大海。
夏天,他们去摘三叶草,回来的路上,又是撒进小河。
秋天,他们去捡银杏叶。
但是,有一天回来的路上,女孩的手帕丢了。
她哭得非常非常伤心,爸爸怎样哄都没有用,因为
“那是妈妈给我绣的啊,是我最珍贵的小手帕。“
爸爸熬夜给女孩绣了一条有小兔子的手帕。
第二天,他们又一次骑着车出发了。
他们骑了很远,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
里面又黑又冷,”有点吓人“,
但爸爸不断用力地骑车,大声地喊着加油的口号。
终于他们穿过了隧道,来到了阳光明丽的海边。
”妈妈就住在这里”。原来这是女孩妈妈的墓。女孩把爸爸绣好的手帕给妈妈看。最初,她说,她不再哭了,因为她哭的话,“爸爸会更伤心的”。
《爸爸》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绘本,它讲述的正是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悲伤。在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身后,那个沉默寡言、满怀心事、却用实际举动协助本人和孩子直面悲伤的爸爸,尤其令人感动。
绘本中,父女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怀念逝去的妈妈——把捡到的樱花、三叶草、银杏叶撒进小河,是让河水带去给海边的妈妈。最初那段长长的隧道,是痛失亲人的人的心理写照。这对父女奋力地越过了这段黑暗的岁月。他们怀念去世的妈妈,但不忘寻找重新抖擞起来的力量。
这就是“带着泪的浅笑”。这也是日本作品中最善于展示的一种精神魅力。
生命绘本书单
除了上面详解的三本绘本,这里还有一些很优秀的生命教育的绘本,简单给大家引见下: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帮孩子理解什么是死亡,理解什么是生命的循环。
《爸爸的围巾》
鼓励孩子从逝去亲人的痛苦中英勇站起来。
《外公》
美好的记忆与亲人的离去。
《爷爷的墙》
为了崇高事业牺牲的亲人是伟大的;
但对孩子来说,他们更渴望亲密的陪伴。
《活了100万次的猫》
真正地活过,才能真正地死去。
《会魔法的爸爸》
生命的逝去无可挽回。珍爱生命。
《獾的礼物》
学会接受死亡。
与孩子谈论生死,是教养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希望你已经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
(全文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麻麻在这里 ( ID:mamababa36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