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浅谈文学作品在青少年成长期间的影响力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于70、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青少年时期记忆深刻的一件事莫过于背着家长和老师,偷偷阅读各种小说。上课时候用课本挡着一本金大侠或者琼瑶的书,被老师从后面一把没收,然后各种罚站或者叫家长的场景历历在目。在那个年代,各种小说成为了青少年时期巨大的精神食粮,书中描述的各种情节和人物特征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多少年过去后,都难以磨灭!比起当下的各种快餐式文化,这种影响力愈加深远,甚至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性情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我本人为例,浅谈一下文学作品对我青少年成长期间的影响。

那个时期,我看的书比较杂,小说是主力。初中看了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看了不下三十遍,《西游记》大概十几遍,《红楼梦》和《水浒》看了几遍不怎样兴味,可能年纪太小,也可能是性情问题,就爱看个热闹。

到了高中阶段,慢慢接触到了武侠小说,第一本看的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残缺版,只要上半部,但依然看得如痴如醉。第一次接触到“侠”文化,对年少的心灵冲击还是很大的,善恶之分有了不一样的认知,“锄强扶弱”的概念慢慢植入脑海。之后,疯狂阅读各种武侠小说,金大侠的十四部,古大侠的几大人物系列,甚至温巨侠的各种烂尾系列,还有当时很多模仿大师手法的作品,不论质量,照单全收。

同时期,有同样爱好的同学之间,一本没看过的小说绝对是搞好同学关系的硬通货。课堂上,自习课,寝室里,废寝忘食四个字绝对不夸张。学校门口的租书店里,日租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那时最大的担心就是书被老师没收以后,租书的押金没了。所以,每次出现这种情况,去老师那里各种“悔过自新”“痛改前非”,无非就是为了挽回那十几块钱的损失,以至于后来刚上班,在老板跟前认错的戏码是信手拈来,可能那时候演惯了!

男生的血性可能遭到了武侠文化的唤醒,学校里各种“帮派”林立,年级与年级之间,班与班之间,有斗争有合作。谁欺负了本班男生,谁调戏了本班女生,各种“太保”、“金刚”、自然挺身而出。记忆中,高二的时候,校外的混混到校内敲诈低年级学生,被我们五个班的“联盟”打的抱头鼠窜,那种“热血少年”的抽象虽然浅薄,但是真实。

而女生,看得最多的就是琼瑶的各种言情小说,有些文艺范的还喜欢读读席慕蓉的诗。总之,那时期的女孩子对于精神愉悦的追求远大于对物质的渴望。多年后,我们一个女同学把她高中期间写的一些现代诗发到网络,我们惊为天人。文化的魅力是悠远的!

到了大学期间,我开始接触到王朔的痞子文学,被那种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看似玩世不恭,但又坚守内心的人物性情深深吸引到。对世俗的蔑视,对自我的秉持,对一切道貌岸然和虚伪的鞭挞,是那么的痛快淋漓。虽然王朔书中的人物结局总体偏悲剧点,但毫不掩饰其分发出的真实人性刻画给人带来的震撼。从他的书里,我看到了人的两面性,人不是非善即恶,不是非黑即白。也因而,使我养成了客观评判人和事的习惯。

如果说历史名著让我一窥文学殿堂,那么武侠文化让我明白了“侠”的广义和狭义,痞子文学更让我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这三种不同的文学类型,在我的青少年成长期间,带来不同的养分,逐步构成了我的性情和所谓的“三观”。虽然之后也看了很多的书,但是都比不上这三种书给我的影响深远。

二十多年后,时代的变化之快令人感叹,文学作品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小于游戏、抖音和各种快餐文化。我们的下一代可能慢慢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仅仅来源于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断章取义,对于人性的了解可能也仅仅以物质来衡量,对世界的认知可能会停留在短视频里和各种碎片化信息里。

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需要传承,需要延续,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承前启后。而文学作品在这里承载了很多历史使命。《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孙少安等等的人物经历,当下还有多少年轻人能够理解?那种苦难生活磨炼出的人性魅力,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慢慢被掩盖。

文章最初,强烈呼吁我们的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我们的青少年群体,要广泛开展文学作品的多样化普及,兼收并蓄,充分利用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功效,充实这代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学素养,避免出现网络上调侃的“一句我靠走天下”这种看似自嘲,实则无法的文化尴尬。

老祖宗早就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作为已经的“青少年”,希望对现在的“青少年”说一句:花点时间,多看看书,将来的你会感激当下的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