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作家黄玲曾评价王一梅,她是个对童年特别热爱,特别衷情,特别迷恋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言语浅白清新,全体风格诗意隽永。而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合欢街》正是这样一部温情诗意的作品,在那个小小的江南小镇,有着老房子,狭窄的石子路,熟悉的邻居,永远不变的店铺。从这条老街走出去的两个孩子,在异乡颠沛流离的孤单恐惧中,互相倾诉,互相温暖,最终走出阴霾,长大后回到家乡的故事。
《乡愁里的童年:合欢街》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王一梅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我所要表达的,是对童年和对家乡深深的感恩和爱”
明成化年间,里人王俊在杨林河鹤泾湾古道边建集市,形如仙鹤,取名鹤市,后改称岳王。所谓市,实际上是苏州太仓的一个小镇,距上海三十多公里,离苏州六十多公里,横贯全镇的杨林河上连阳澄湖,下通长江。
这就是《合欢街》作者王一梅童年生活的地方,岳王老街。
现在的老街已经很老了,甚至显得冷清破败,作家儿时记忆中弹棉花的店铺还在,弹棉花的人却已不见踪影;面店还在,店里的摇面机也还在,却早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豆腐店也在,但已经铁锁把门了;儿时玩伴的家还在,屋外还晒着豆萁,她却早已远嫁他乡……
我们的家乡都只是中国无数平凡乡镇中的一个,但家乡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意义严重,村口的一棵树、巷子里的一口井,小街的一座桥、弄堂里传来的乡韵小调……这些平凡的情景在很多年之后,都会成为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回忆里最深的牵挂,人生路上最深情的歌唱。
王一梅在小说的后记中记述了她这部作品的写作缘起,正是童年生活过的岳王老街激发起了她的创作冲动,并决定了作品的主题:
“不晓得从何时开始,我一想起这样的小镇童年,一种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岳王老街小而全、小而美的生活面貌,让我在简单中长大,在纯粹中感受爱,这给我的生活注入了勇气和力量。漫漫人生中,这种童年让我学会了感恩和自爱,让我能够安然面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梦想。这样的快乐童年很符合自然生态。”
“家乡的美好是童年的美好,也是人生最后的样子,我想,这是我拿起笔写《合欢街》的理由,我所要表达的,是对童年和对家乡深深的感恩和爱。 ”
一部有些复杂的作品,需要作家精心考虑,更需要小读者付出心智
《合欢街》是怎样一部作品呢?一般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成相对简单而集中,这是由它特定的阅读对象决定的。而王一梅的儿童长篇新作《合欢街》却可以说一部有些复杂的作品。
叙事线索堆叠 故事情节巧妙
说它复杂,首先是它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这部小说实际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是唐丽家的故事,一部是沙小雨家的故事。
唐家是合欢街上的老住户,本来一家平平淡淡地过着日子,但唐家却因为外号称作“唐老鸭”的唐丽的父亲借钱赌博,欠了邻居的债离家出走而陡生变故。沙小雨家,爷爷修钟表,妈妈料理家务,爸爸虽然脚有残疾,却是一位修车的熟练工,一家人凭手艺吃饭,生活也算安定。但一封美国来信却把这安定搅乱了,原来他们家住的老房子——合欢街上的标志性建筑“六角楼”是爷爷的三伯父家的,现在伯父的儿子、爷爷的堂兄沙托尼要回来了,这意味着沙小雨一家要被别人扫地出门了。小雨的母亲无法面对这一切,带着小雨外出打工,坚决不回合欢街了,沙家面临崩溃。这是两个家庭的故事,小说必须花分两朵,各表一枝。所以,小说的前面部分是唐家的故事,视点落在唐丽身上,接着是沙家的故事,视点集中在小雨身上。但这两家的故事必须要交集和堆叠,否则就成了两部作品了。
到了小说的后面,上大学的唐丽出现了,她成了一名即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并且在同一个城市遇到了小雨,而小雨则在偶然中发现了离家出走的“唐老鸭”,于是,两个家庭的故事重合了,许多的故事,许多人物的命运也因而找到了结局。
这样的故事安排存在着多条线索,更有中缀和接续,有设疑和解疑,这些都无疑是较为复杂的叙事,需要作家精心的考虑,更需要小读者付出心智。
人物角色众多且个性鲜明
当然,故事的复杂必然伴随着人物角色的众多,而众多的人物又必然会产生复杂的关系,这两者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置是必须的,不是作者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他们每个人物都有其地位和作用,他们出现了,就要给他们身份,给他们功能,更要让他们在作品中结成关系,构成一个全体。而对每一个人物,作品都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塑造,不但要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而且要给他们变化的过程和命运的发展,一人一面,各各不同。
在这部作品中,唐老鸭内外的矛盾和前后的变化,小雨妈妈对生活的感悟,小雨爷爷和父亲独特的个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不是主人公的毛校长、杨老师、秦老师,烤鸭店小老板“大棕熊”等等,都在作家的笔下显得那么性情丰满,让人过目不忘。
人物多了,作家的艺术处理难度必然加大,读者在阅读时也首先要把人物关系理解清楚,因为人物多,所以在阅读时本人的留意力就要像精确制导的雷达一样,要多目标地跟踪。而且,每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位置不一样,他们随着情节的发展或出现,或退场,或返场,这都需要在阅读构成全体感和期待视野。
《合欢街》不止于乡愁,它有成长性,更有了反思
就本书来说,最复杂的是多声部的主题变奏。《合欢街》是王一梅“乡愁里的童年”系列中的一部,因而,乡愁自然是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乡愁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一切可以唤起人们对童年和过往生命记忆的人与事,是一切带给人温暖和慰藉的风景与情感,是让我们能够回到初心、拥有意义的时空。所以,合欢街上有老房子,有亲近自然的生活,有旧手艺,有民歌和童谣,更有相濡以沫的亲情与友谊,还有那些诗意盎然的风景……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人与人纯真质朴的关系。
但是,王一梅笔下的合欢街不只止于回忆,它不是停留在童年记忆中发黄的老照片,它也不是只供人们感慨的对象,合欢街在变迁,合欢街上人物的命运在变化。合欢街是老街,又是新街。王一梅要告诉小读者们一个老街的前世,更要展示一个老街的今生,这样,作品的主题就不止于乡愁了,它有了成长性,更有了反思,合欢街不只有美好,也有矛盾,有忧虑,甚至痛苦。
王一梅刻画了那么多人物,她就是想写出岁月中人心的变化,写出生活变迁中人性的复杂。唐丽的爸爸“唐老鸭”再幽默、开朗和善良,他也有犯浑的时候,小雨的妈妈秋萍坚强、能干,但也有慕虚荣的一面,正是这些性情中阴影,足以使家庭越出正常的轨道,演绎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悲喜剧。作品虽然曲终奏雅,但小镇的人们已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又构成了作品中孩子们成长的背景。
也许,儿童的成长才是王一梅这部作品最为用力的地方。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庞大的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部作品中穷尽其意义,王一梅在《合欢街》中探讨的是,儿童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成长的,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总有特定的人与事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人与事可能是显在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可能长久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可能终生潜伏在他们心灵的深处。
看上去小说中的叙事重点似乎在大人们身上,孩子们都是被动的,是旁观者,但是,王一梅所有的心事都在孩子这一边,她的立场,她的同情心,她的价值观都是在孩子们的身心成长中。她一边叙述着大人们的故事,一边不停地说着孩子们的感受,不停地抱怨和提示大人们怎样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呢。
王一梅实际上在说一个大问题,这个世界是为谁存在的?我们生活的逻辑是什么?在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谁还在真正关怀身边的孩子?我们能否为孩子们营建一个真正合乎孩子内心需求,合乎孩子们成长天性的世界?即便作品最初的圆满也难掩这个沉重的主题。
即便简单如上的梳理也可以见出作品主题的复杂。这确实是一部可以多重解读的作品,正因为多重,所以多多少少给阅读带来了一些困难。
文学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儿童文学也是如此。作品是写给不同的小读者的,孩子们可以根据本人的兴味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童书,家长和老师也可以,而且更应该给孩子们的阅读提供协助和选择。孩子们在阅读中要有挑战性,要有挑战难度的决心和决心,只要在不断的挑战中,本人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更应该有读者意识,明确本人在为谁写作,应该为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水平着想,适当地添加作品内容与艺术表现上梯度性的难度。当然,这种系数变化的难度,需要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新知,需要耐心的思考、揣摩和欣赏。
王一梅是一位跨度很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这方面有相当盲目的思考和实践,而《合欢街》则是她这一实践的一个成功的样本。
(本文编辑:)
上一篇:照亮生命的柔软、温暖和浪漫,都在这位“治愈系”女作家的童话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