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民营出版策划商,不少童书出版机构透显露自家在加大原创力度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展示出与此前出版机构切入童书领域从引进版做起有所不同的做法。 国内出版机构做原创童书的路子到底怎样“闯”?我们邀请一些原创童书“探索者”来分享含“金”量高的产品的打造过程及背后故事。本专题将不定期陆续推出。
(链接:如何操作一本含“金”量高的原创童书?)
01
打造专属中国孩子的创意纸板书
■白利峰 陆莉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9年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适合低幼儿童的《熊猫圈圈纸板书》。这套书的诞生,源于主创团队打造优质原创低幼IP的初心。书的主人公是一只萌萌的大熊猫——圈圈,是中国孩子熟知并喜爱的国宝抽象。不断以来,0~3岁的低幼童书市场几乎是引进版的天下,小猪佩奇、小熊宝宝、小鸡球球等国外童书品牌占据了大半江山。国内原创的低幼丛书大多零散,且多以简单认知为主,缺乏立足本土文化、抽象鲜明、创意与质量上乘的原创图书。
2017年初,我们与冰心儿童文学奖作家、教育学专家巩孺萍取得了联系。当时巩孺萍刚好完成了一个以熊猫为配角的低幼故事系列,经过讨论与碰撞,巩孺萍的创作初衷与编辑们的想法一拍即合,这就是《熊猫圈圈认知纸板书》的雏形。之所以将这套书定位为纸板书,而不是普通的绘本,是因为0~3岁的孩子,撕和咬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次要方式。在这一重要而特殊的成长阶段,图书更像是一种玩具,阅读更像是一种游戏。结实耐玩的纸板书,撕不烂也咬不破,正是给小宝宝们最好的礼物。正是源于这样的想法,主创团队在策划之初就定下基调,这套书的抽象一定要可爱呆萌,文本要富有创意、激发孩子的想象,插图要清新活泼,设计、用纸要精良。
先行一步的是明确定位。我们将这套纸板书定位为:以认知为基础,兼具互动性强、创意力十足的特点,对孩子的言语、想象、思维、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有促进作用。
明确定位后,编辑对作者创作的多篇文稿进行了精选,挑出了8个故事,进入文稿打磨阶段。一个个故事,我们与作者反复推敲怎样把它讲得不落俗套。比如,如何加强翻页惊喜,如何既在讲述的过程中保持悬念,调动孩子的猎奇心,又在结尾实现“揭面”效应,给孩子意想不到的震撼和回味……深谙孩子心理的巩儒萍一头扎进故事里,通过优化构思、不断微调,最初,8个故事都呈现出了让大家满意的容貌。在讲述上采用了简约愉快的言语,词语、句式的运用贴合小宝宝的言语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读起来富有韵律,齐声朗朗,很自然就能激起孩子的翻阅兴味。其中《水果变变变》还无机融入了手工制造的设计,孩子们能跟着熊猫圈圈,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用身边常见的水果做各式各样好玩的玩具。
在确定画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番波折。起初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选是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者、有“双熊画王”佳誉的资深画家吴带生。吴老师也对打造优质原创低幼IP满怀热忱。为此吴老师精心构思、创作了多款熊猫外型,抽象呆萌可爱,童趣十足。无法他年事已高,毫发毕现的图画又非常耗费精力,加之8本的工作强度,吴老师婉拒了我们。遗憾之余,编辑开始了下一轮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画风清新脱俗、擅长绘制低幼图书的插画家钟彧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双方达成合作意愿。
定外型是插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一步最耗费画家和编辑的心力。熊猫这个中国孩子都熟悉的抽象,怎样才能有新鲜感?要让这只熊猫既可爱,又有中国特色,还要过目难忘。为此,钟彧几易其稿,力求突出配角身上那种神似婴儿的憨憨的感觉,让孩子有天然的亲近感。经过几番修改,最初,这个有着大大的黑眼圈、自信纯真的笑容、圆圆胖胖的身材,头上还有个萌萌的“自来卷”,有点“傻”有点“呆”的熊猫圈圈,从纸稿上来到了书上,真正地“活”起来了。整套书都采用纯手绘的水彩插图,饱含质感及层次感,充满童趣和美感,拿在手里,值得细细品尝。而且,绘图过程中,钟彧结合画面表现,对故事的创意设计与作者、编辑反复讨论、修改,真正体现了作家、画家、编辑三方合力打造优质童书的期许及努力。
为了让爸爸妈妈放心,给宝宝贴心的呵护,这套纸板书选用了高质量的白卡纸,双面对裱设计,撕不烂也咬不破;圆角模切设计有很高的安全性,保护了宝宝稚嫩的双手。
02
做不压库的原创童书是系统工程
■陈文瑛 王彦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中心)
做一本不压库的原创童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开始就要对后期的营销做相应预备,要考虑的细节很多。《合欢街》首印3万册,出版半年销售过半,估计两年可突破5万册。
2019年,苏少社出版的新书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亮点很多。近期最具代表性的原创作品是《合欢街》。这是生活在江苏的著名作家王一梅回望童年的成长小说“乡愁里的童年”三部曲的第一部。
打造“乡愁里的童年”这套书的想法由来已久。王一梅是苏少社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她虽以写童话著称,但创作的现实题材儿童小说同样灵动精彩,引人入胜。几年前,在编校王一梅的小说,如《城市的眼睛》《一片小树林》时,我留意到她字里行间,一片深沉的童年积淀正悄然苏醒。2014年的春天,我向王一梅提出了关于“乡愁里的童年”的系列设想。此后我便留心搜集相关材料,整理汇总给王一梅,以期协助她获取新的创作灵感。2015年年末,王一梅“乡愁里的童年”三部曲的创作意念开始萌芽,又经过2年的积淀,2017年10月三部曲的第一部《合欢街》初稿完成。
看完《合欢街》初稿,我整合了十多条意见,与王一梅深谈后,她开启了艰苦的修改之旅。期间我们针对书稿的全体风格、具体细节进行了诸多交流与磨合。例如,既然是“乡愁里的童年”,故事又是在极具特色的苏州老街上悠悠讲述,我建议王一梅在书稿中着力渲染突出地方特色,从而让这本书的苏州气韵更浓。于是,王一梅不只在人物对白中保留了大量的吴侬软语,在环境渲染中突显了青石板、小拱桥等典型的江南元素,愈加入了多首江南民谣小调……文字间充满烟火气的“苏州味”让人亲切,品完全文还有浅浅的余韵。一番番推敲、推敲,2018年12月《合欢街》终于定稿。
在一轮又一轮审读、校对的同时,我与美术编辑关于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也在热烈探讨中。美术编辑约请了绘本画家贵图子绘制封面与内文插图。贵图子根据《合欢街》的故事内容以及杏花烟雨的江南气质,创作了一幅同样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长卷: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拱桥流水,每一处都在娓娓讲述江南景致风貌。回廊里轻声低语的少女,乌篷船上相依相偎的祖孙,石拱桥头打闹的孩童,每一处都在还原江南的生活气味。长卷中蜿蜒的河水,正如《合欢街》故事的讲述,婉转悠长。精美的插图到稿后,美术编辑以其巧富心思的设计,再次为这本书精雕细琢、锦上添花。在封面的处理上,美术编辑以江南长卷作为全体铺垫,将书名与苏州传统的圆形花窗元素相融合,部分文字笔画化用苏州屋檐瓦楞的元素,以细节突显江南风韵。封面上两只归家的燕子,一只飞翔,一只伫立,点缀在意味圆满的圆窗四周。此外,飞燕还散落在全书的各个部分,如篇章页、插图页等,以此投合《合欢街》“离人归乡”的主题。内文穿插圆形插图,与封面的圆窗设计相呼应,也追求了“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的意境,同时还采纳苏州园林设计中分景、隔景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小中见大的艺术美感。为了让最初的成书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设计方案,我与美术编辑专门前往印厂跟印,与印刷技术人员反复确认各项数据,控制印刷色彩质量。
5年多的光阴,最终打磨出这本由内而外、完整讲述一个江南故事的《合欢街》。《合欢街》出版后,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刚刚面世时,苏少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便在“4·23世界阅读日”这个阅读氛围浓郁的时间点,发布了新书引见,让精致的《合欢街》正式亮相。随后,我们趁热打铁,再次深度揭秘《合欢街》:通过王一梅的自述视频、编辑手稿的呈现、装帧设计的引见,以及小福利——贵图子江南长卷的完整展现,让读者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合欢街》的精彩。除了线上多篇微信宣传,苏少社还在2019年第9届江苏书展上举办了“走进童年小镇,感受成长力量——王一梅新作《合欢街》读书分享会”。《合欢街》的后续两部作品正在创作中,2020年将正式出版,随着后续新书的推出,我们也会进行相应的推广。另外这套书非常具有江南文化特色,我们也在考虑将其转化为更多的艺术方式。
03
如何赋予童书多功能意义?
■秦文剑(新世纪出版社)
我们在选题会上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大家绞尽脑汁一起思考,该如何给它分类。按照图书的卖点,既有儿童文学的特质,又具备科普图书的知识性,有的甚至还要兼顾审美艺术。我们从近些年奇光异彩的社群推文中不难发现,原创童书不再是单纯的儿童文学、少儿科普、游戏益智等,它一定拥有独特的,令家长们不可抗拒的多元功能。
在作者的选择上,童书研发越来越趋向于团队合作。出版社会发掘作者们的优势,集合能写、能画、能讲、能玩、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各路作者。一套童书的出版不再是一个作者的力量,而是一群人共同的力量。
童书的呈现方式较成人读物,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在纸张和开本的选择上经常会有方式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音频、儿童剧、AR、VR技术的呈现,以及APP线上互动,在童书中经常被运用,甚至逐步成为童书“标配”。
出版界不断在提倡培养复合型编辑,目前原创童书研发最大的问题也是如何策划、编辑、出版一本有含“金”量的融合型童书,它需要编辑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能力。
2019年,我们很庆幸原创少儿科普“自然观察系列”从第一本2013年出版,6年时间仍然有新作不断出版,旧版也在不断改版。目前已出版6本图书,第7本在审稿校对过程中。这个系列的逐步成形,必须从观鸟说起。观鸟,在国外早已有相当规模。在中国,观鸟活动从20世纪末开始衰亡,现在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游活动。在中国,有一群人,他们热爱大自然,常年进行观鸟活动,同时,他们也热心于将本人的经历和本人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分享给孩子们。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帮人的时候,就被他们深深吸引了,也为他们对大自然、对鸟儿、对自然界中一切物种的热爱所感动。他们正在做着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城市、走进大自然的事情,只为了快乐、只为了兴味,没有教导、没有功利……我当时就在思考,这样的一种快乐怎样能变成图书,传达给更多的孩子,让孩子了解观鸟活动,让孩子通过自然观察活动爱上大自然。
在和鸟友(观鸟爱好者被亲切地称为“鸟人”,他们之间互称为“鸟友”)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有鸟儿不同特征的辨认,有观鸟过程中的趣闻,有人与鸟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令人忍俊不止,有些令人茅塞顿开,有些催泪感人,有些发人深省……如果记录下来,孩子们就能读到风趣的故事,看到“鸟人”所“看到”的自然,跟随他们走进自然。于是有了“自然观察系列”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
随着深入接触,我发现,鸟友在观鸟的同时,会观察植物、昆虫、兽类等等,收集自然界中各物种的趣闻趣事,查证各种材料。在几十年间,大家由观鸟聚集,眼界越来越宽广,只需是自然界中的生命,都能引起他们浓郁的兴味。紧接着《岩羊在等狼回来》《早安!我的植物邻居》《蝴蝶故事》《野鱼记》等图书相继推出。
2013年,童书市场中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较强的自然观察类图书很少,要么是文学作品中作为背景或场景描绘的大自然,要么是按照专业分类的科普知识类图书。我们发现大自然中的故事精彩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故事。于是就鼓励作者们用文学的言语为孩子讲述大自然的故事,我们为作者设定创作体例,结合不同作者的特点,偏重不同的叙述重点。为每本图书,配照片或者手绘图等等。一本讲述76种鸟类故事的图书,我们为其配了200余种鸟类的声音。
“自然观察系列”陆续出版的这6年,我们不断做线下线上活动,做了近百场自然知识和自然写作的讲座,组织作者带小读者的自然观察活动,线上各种媒体宣传50余篇。每年用新书带动旧书进行营销推广,截至目前,该套系已销售40余万册。
04
找准图书的文本及市场定位
■王 苏(中国少年儿童旧事出版总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
中少总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儿童文学》图书编辑部,不断努力于原创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目前,系列畅销书、常销书已初具规模,如黑鹤的“自然之子”系列、晏菁的“紫雾心谜”、两色风景的“奥秘的快递家族”系列等等。超人气作家两色风景创作的“奥秘的快递家族”系列第7部《壁画深处的龙影》于2019年9月出版,上市1个月,就已经3次印刷,发行量近4万册。
编辑出版是再创造的过程。“快递”这个选题,是我和作者两色风景聊天聊出来的。我先认识两色风景的文字,继而认识了两色风景这个人。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关注到一个创作多面手,他既写低龄段童话,又写小说、随笔、漫评,还在微博上拥有超高人气,是个幽默段子手。他的文字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热闹、智慧和想象力,让我觉得其极富潜力,是一个可以挖掘培养的好苗子。2012年一次聊天时,我建议他尝试长篇创作,他很感兴味,并提出了几个创作构想,其中我对“快递”这个切入点感觉不错,这是一个既贴近当下生活,又有很大外延的选题。快递这个词虽是当下的,但可以上溯到古代的箭书、驿站、镖局等元素,通贯古今,甚至还能延展到异世界。
几番交流推敲后,我们基本确定了选题的宗旨和基本结构,我给“奥秘的快递家族”系列的定位是青春、悬疑、热血、传奇,希望作品宗旨高昂,积极向上,通过讲述少年历经艰苦磨练不断成长的经历,构建一个独特的社会空间。两色风景很好地完成了创作任务,从第一部《生命,请签收》,到最新的第7部《壁画深处的龙影》,每一部均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且彼此联系。故事生动风趣好像文字电影,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根据文本的特点,装帧设计也进行了协调统一。我们从第一部开始便确定了设计风格,邀请能够驾驭青春热血风格的插画家绘制插图、封面图,美编还专门设计了“快递家族”的徽章,宣传文字也贴合“快递”主题,亮出了“时限之前,使命必达”的口号。从出版节拍上,我们以一年一本的速度不断出新,重重打磨,自2013年出版第1部至今,该系列共出版7部,总发行量近100万册。
“奥秘的快递家族”系列图书从策划,到创作,再到编辑出版,编辑与作者不断保持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是该系列成功的重要基础。从首印量上看,“神快”系列基本上都是1万~3万,并且很快重印,第一部到目前发行量已达15万册。随着系列不断壮大,重印数也在不断提高。在营销推广方面,除了常规的刊物连载、杂志广告、公众号推介、新书发布会外,作者本人的网络流量也功不可没。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从选题开发上看,除了“奥秘的快递家族”系列后续有新书出版外,还将开发衍生系列“盗国九曜”,从而更大丰富产品内容。在市场推广方面,我们也将更多利用新兴的网络及多媒体手段,包括直播、现场互动等,还会开发作品的音频版,我们更希望这个系列能实现影视化,让这部有强烈镜头感的作品登上大银幕。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