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正懂孩子的儿童文学——郑渊洁童话"长销"的思考
张珊珊
最近几年,"童话大王"郑渊洁先后三次问鼎中国作家版税排行榜榜首,显示了他庞大的读者基础,也意味着作为70后、80后童年回忆的郑渊洁作品在00后、10后孩子两头继续遭到欢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郑渊洁童话何以跨越代际?由此引发思考:在移动电子产品攻城略地的时代,儿童文学阅读不可替代的核心在哪里?
郑渊洁在谈到创作观时说:"一篇好的童话,应该给人美的享受,给人增添欢乐、情趣。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儿童文学作者应该给他们多写一些基调明快的作品,使他们在上了一天课后,捧起作家叔叔、阿姨给他们写的书就笑,既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又得到美的陶冶。"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郑渊洁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个性,尤其体现在呼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注重儿童社会性这三个层面。
郑渊洁(网图)
呼唤儿童天性。鲁迅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最合理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正是通过全身心投入的游戏去认知、去审美、去建立与世界的联系。郑渊洁的童话足够"好玩",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对日常事物、事件进行超越生活逻辑的陈列组合,由此构筑出妙趣横生的童话世界:人物大幅度运动、情节大开大合、情感大起大落,读他的童话,孩子仿佛亲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在《皮皮鲁外传》中,皮皮鲁乘着"二踢脚"冲上天宫,用带电脑的活汽车帮小学生做作业,甚至拨动控制地球转速的指针,结果一切都乱了套……在无拘无束甚至无法无天的瑰丽想象中,孩子情感得到释放,天性得到张扬,最终指向的是自在和完全人格的成长。
尊重儿童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郑渊洁在鼓励儿童个性发展上大踏步走在前列。在《驯兔记》中,学校想把学生培养成温顺听话的兔子,早日实现"全兔班",皮皮鲁不愿变成兔子,郑渊洁用反讽的结局提示家长和学校个性的可贵——被孤立的皮皮鲁不得已将本人伪装成兔子。皮皮鲁就像每一个普通的儿童,不完满,但有本人的个性,并希望本人的个性得到尊重、得以发展。孩子们有苦恼、冤枉、不平和困惑,郑渊洁就让童话主人公为他们发声:"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钻石时间"。他作品中有许多这种俏皮又犀利的警句,看似叛逆,却凝结着洞见。
注重儿童社会性。孩子不希望大人只把他们当孩子,他们要求平等,渴望尊重。把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对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他们终有一日要独自面对世界,过度保护会使他们突然暴露在世界面前时无力招架。郑渊洁选择大大方方把世界和人性的复杂展现出来,并予以是非曲直的引导。郑渊洁的童话写得天花乱坠,但"好玩"之余,总是融入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比如《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每一则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马王登基》讽刺夸夸其谈,《老鼠打电话》 批评投机取巧,《蛇王淘金》反思功利性儿童教育。除了这些暗喻现实的童话,郑渊洁更有一部分作品直接描摹现实,在《我是钱》中,6张钞票在五花八门的人身上流转,得以窥见人性的差异与乖张。
这也是郑渊洁作品引发争议的地方,他打破一般儿童文学作家对复杂现实的回避,介入现实、反映现实。有人担心如此"现实"能否适合判断力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郑渊洁则充分信任孩子,放手让他们去感受生活,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相信孩子会从中学到善。郑渊洁在用童话的方式告诉孩子,世界不是一个童话。
毕加索曾说,"我在十几岁时就能画得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郑渊洁有一个主张暗合此理:留住孩子的什么,比让孩子获得什么更重要,比如想象力和猎奇心。想象力和猎奇心是儿童珍贵的本真,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在天性、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发展中,需要被呵护和鼓励。
郑渊洁童话的言语可能不是最优美的,甚至有时因为表达的急切而过于直白,但郑渊洁却是最懂孩子的作家之一。郑渊洁之所以能成为"童话大王",关键是因为他选择站在孩子这一边,有时像一个宽厚温柔的长辈,有时像一个调皮贴心的朋友,有时又像一个义愤填膺的斗士,懂孩子的心,陪孩子玩,为孩子发声。当然,站在孩子这一边不是一味投合,童话带给孩子真、善、美的主旨是不变的,郑渊洁作品不断在鼓励孩子更耿直、善良和英勇。写作的天赋不可复制,但是如何创造协助孩子更自在、快乐、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却值得反复研究、思索。
201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上一篇:郑渊洁公开怼人上热搜,这个童话大王到底有多特立独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