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经典童书出现儿童不宜内容,业内专家称:完全屏蔽没必要,正确的引导才是关键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女孩子、女孩子、女孩子、女孩子……哎呦,怎样这么多女孩子”!不断数到第12个,猪先生才高兴地大叫一声,哇,男孩子!“意思”就是送给猩猩经理的“红塔山”牌香烟……你能想到这种重男轻女、走后门找关系的话语是出现在一本经典童书绘本上的吗?4月10日,有网友曝出本人女儿一年级阅读打卡,指定的书目是《小猪唏哩呼噜》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人咋舌,对此,丛书编辑回应称,出版社将会全体开会讨论做市场评估,看一下大多数读者的反馈,重新对书本内容进行研究讨论。

家长反映

经典儿童绘本出现儿童不宜内容

10日,有家长在网上曝出本人女儿一年级阅读打卡,指定的书目是《小猪唏哩呼噜》,网友曝光的书籍内页中,疑似重男轻女,如故事中出现了如下内容:“他又数:女孩子、女孩子、女孩子、女孩子……哎呦,怎样这么多女孩子!不断数到第12个,猪先生才高兴地大叫一声:哇,男孩子”,书中还有疑似拉关系走后门的内容,如“‘意思’就是送给猩猩经理的‘红塔山’牌香烟”,这些内容在家长就是借着童话的外壳,把人物动物化后,写一些不适合小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内容,尤其是作为学校推荐阅读书目更是不合适。

《小猪唏哩呼噜》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作者是老一代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除了《小猪唏哩呼噜》,其代表作还有《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等。作者还是我国首位推荐参选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小猪唏哩呼噜》入选“旧事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及“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30种)”,很多学校推荐一年级同学阅读。此外,该书还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童话类提名奖。

《小猪唏哩呼噜》描写一只善良、憨厚,大智若愚的小猪,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它都以本人的正义、善良、质朴、英勇来化解,体现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作者为小猪设计了“不堪”的成人世界:鸭太太引诱小猪给她送鸭蛋,却不给箩筐;小猪跑去驴先生家借箩筐,驴先生却骗他推了一天磨;小猪去牛先生家借扁担,牛先生又骗他挑了一天水,累得筋疲力尽……

网友质疑

成年人的丑陋世界不值得推荐

《小猪唏哩呼噜》的出版推荐中,有这些推荐语:书中大大小小的动物角色暗合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小猪所经历的一段段冒险故事则意味了孩子在进入社会化生活后即将面临的风雨与挑战。书中弱小的、举动受限的小猪用善良、智慧、坚强、宽容的美好质量克服本身的局限、实现本人的理想,在风趣幽默的情节设置中包含着温暖感人的爱与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小猪唏哩呼噜》隐喻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与力量,让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审视、反思教育与成长问题,学会认知、接纳、欣赏和管理本人,培养儿童时期的自尊心与自决心,实现性情养成与人格完善。

但在《小猪唏哩呼噜》豆瓣页面的评论中,读者在不同的时间打的分数中有大量的一星,其中一些评价是这样写道:“前几篇还是童话,后面就都变成了走后门送礼,坑蒙拐骗,权力关系,官二代富二代,压榨剥削,成人世界的丑陋面太多了,简单地、不加筛选地将这些动物化,拿来给孩子享用真的好吗?实在不值得推荐”“在这些篇章中看到的是肮脏的成人世界,也看到了小猪这样的儿童如何混迹其中,瞪着懵懂的大眼睛看着这一切……比如描写哇呜狼老师那一章,看不到一点尊重,或者最少的同情,甚至连我们耿直可爱的小猪也是笑着的那一个”“小猪应对他遭遇的诸多困难,靠的是阴差阳错的运气、天性乐观的性情以及不记仇的善良本质,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一个大人能引导他”。甚至有家长坦言,整本书看下来“心塞”,不晓得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借动物言行,描摹复杂的社会人心,是想让孩子提防这个社会?还是让孩子尽早顺应这个社会?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展现真实,但是,仅仅担任展现真实吗?

出版社回应

重新对书本内容进行研究讨论

其实,类似的案例之前也出现过。不久前,曾有某童书被曝光,书中存在将跳楼他杀情节唯美化的内容,比如“我纵身从教学楼跳了下去,教室的窗户一扇一扇地从我身边擦过,我像一片树叶一般飘向大地……”这样的内容,显然不适合出现在儿童读物中。虽然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人性中的丑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能否要向孩子讲述这些内容,或者说如何合理讲述它们,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面对外界的质疑,出版《小猪唏哩呼噜》丛书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回应表示,《小猪唏哩呼噜》这个作品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了,是作者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写下来的一个童话作品,在当年也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作为家长可能在读书的时候会从成人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故事,但实际上小朋友在读的时候,是从童心的角度来看的,他们其实还感受不到那些成人读到的意味。而且因为作者孙幼军已于2015年去世,所以出版社对这个作品是保留了大部分原始的形态,不过,对于这次网友们的质疑,编辑也表示出版社将会全体开会讨论做市场评估,看一下大多数读者的反馈,重新对书本内容进行研究讨论。

专家建议

正确的引导才是关键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低幼中心副主任邱天告诉记者,童书的受众群体基本上都是低龄儿童。这类群体的基本特征,就是三观还没建立起来,以及有很强的模仿意识,因而,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通过童书协助孩子构成什么样的三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邱天表示,作为童书编辑,他们在这方面的把关,审核尤为严格,因为童书中出现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会对孩子形成巨大的影响。那么,是不是在童书中就要完全屏蔽掉所有的“暗黑因素”呢?让孩子获得一个最纯净的阅读世界,对于这一点,邱天认为“绝对纯净”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关键还是如何去描述,如何去引导,这其实也是很考验童书编辑的工作能力,“完全排斥”当然是最简单的方式,但小朋友不可能永远处在“纯净”的世界里,他们总有一天要去面对这一切,那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孩子们顺利地通过现实的考验。邱天建议:与其说不让孩子在童书中看到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不如说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这些“暗黑因素”,当然,这个度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所有童书编辑都应该好好研究小朋友的心理特征,本着积极引导的态度,真正的给小朋友带去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多说一句

孩子究竟适合读什么,该由谁决定

童书的质量不断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之前曹文轩的部分作品就因为故事比较苍凉悲伤而被认为不适宜小朋友阅读,而曹文轩书中塑造的柔弱的女童的抽象也一度被认为他不够尊重女性,曹文轩在回应时说:“把那么大的女权主义理论那么简单地用在儿童文学上,合适吗?用得着吗?”并且借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意在说明作为世界知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事里女孩的抽象也是柔弱的。

童书中类似“性”“死亡”这样的话题,也不断是被大众质疑的,但其实孩子的人生一定会经历、甚至已经经历了关于生老病死的思考,如果我们能够用优秀的作品、科学的共情、恰当的表述,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不是比强行阻止孩子接触这些他们人生必然经历的东西要好得多呢?

在很多儿童文学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参加讨论的其实都是成年人,小朋友都是缺席的,在大人眼中,小朋友就适合看那种低幼纯真的童话故事,稍微带有现实意义的“负面暗黑”内容就成了把“孩子带坏”,但我们也必须晓得,想彻底杜绝并不容易。

童话世界并非一片鸟语花香、纯真通明就是好的,童书写作涉及到有关沮丧、有关悲伤、有关暗黑的情节,其实也是给家长提供了一次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机会。成年人是无法生存在一个纯净水般的社会环境当中的,所以,要求孩子拥有一个纯净水般的成长环境也是奢望。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杂质”,是家长、老师、学校的责任,所以,究竟孩子适合读什么,还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去识别和拿捏。

扬子晚报/紫牛旧事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旧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