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古诗词景物描写的七种方式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古典诗歌“贵委婉,忌直露”,无情婉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

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愈加鲜明愈加突出。

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状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和平的惨烈。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四周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

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留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的描述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意境和抽象的和谐统一。因而,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次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

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四周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在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势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托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愉快的感情。

4

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无形笼统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笼统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留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精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真假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

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四周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四周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抽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打开凤凰旧事,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6

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抽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愈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满的感受。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爬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光彩夺目,清新刚劲,抽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

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描述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精确无力的笔触,明快简约言语,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外形、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次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精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