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评诗妙语无穷,解题巧手无方——记刘娟华老师《解读古诗鉴赏评语题》语文课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九江旧事网讯(周贵彬)古诗词鉴赏不断是语文课堂上的一大难题,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特别是考试难于得到高分。九江三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刘娟华老师细致研究,精心打磨,为破解古诗鉴赏评论题型做了一次无效的尝试。12月21日上午,在高三(22)班,刘娟华老师为语文备课组贡献了一堂攻坚克难之课。

刘娟华老师首先通过ppt展现了近些年高考试题、模仿题中出现的有关古诗鉴赏的评语题型,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了解这类题型的基本特点,即古人对该诗作出评价,题干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谈谈对评语的理解。这类题型,不只要求学生读懂古诗词,还要明白评语的意思,并且要加以解释。

刘老师进而呈现了两种不同的题型,一种是只要评语,要求学生作答;另一种是有评语,也有对评语的解释,要求学生作答。她通过比较,带领学生细细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她以唐庚的《醉眠》、辛弃疾的《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为例,先带领学生疏通诗文的大义,再从审题入手,要求学生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醉眠》“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她提示学生抓住“平淡”“激烈情感”等词语,先找出“平淡”的语句,再结合全诗,挖掘出潜藏的“激烈情感”,也就是有些语句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辛弃疾的《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这题,要先明白题干的意思,再找出词中哪些是“龙吟虎啸”之语,哪些是“和缓”之语,最初再结合诗句分析,就算完成了答题要求。

同时,刘娟华老师还特别注重规范答题,她把两个不同学生的答案展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白答题规范的重要性。

最初,她对本堂课进行了总结,既要精准审题,审清评价语,评价角度,设问范围,也要规范答题,做到层次分明,结合诗句本身,紧扣关键词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