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处暑节气,东莱先生吕本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处暑》,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平时遇处暑,庭户不足凉。
一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秔稻香。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开始于每年的 8 月 22 到 24 日,持续半个月的时间。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即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此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每有降雨,必感降温,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
南宋绍兴六年(1136 年),宋高宗赵构经过将近十年的奔逃,终于在当时的杭州有了立足之地。朝廷中一度出现的兵变已经被击退,各地抵抗金朝南下进攻的力量也已经稳住了战局。
这一年,因为战乱而不断漂泊各地的吕本中也来到了杭州任职。从这一年以后,吕本中再也没无机会回到北方,而是在杭州度过了一生当中最初的十年时光。
因为靖康之乱,金朝攻入都城开封,北宋灭亡,许多北宋遗民带着家国之恨来到南宋这片疆土。像许多南下的有志之士一样,吕本中从未忘记北方的故乡。
在吕本中的记忆里,每年到了处暑节气,院子里就该有了一丝凉意,毕竟立秋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不过,在杭州这样的南方,即便到了处暑节气,还是像炎炎夏日一样,所谓的秋天,似乎还很遥远,就像慢慢长夜没有尽头一样。
吕本中在北方生活了四十多年,所以他印象当中的处暑节气仍然是北方的样子,虽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南渡十二年了。「南渡」,看似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勾起了吕本中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回忆。
上一篇:借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唐诗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