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古诗能用磨耳朵来背吗?原来这么多年都用错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什么要背古诗?

为了考试?为了学好语文?为了涨知识?

分两部分来说,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多读诗多背诗,添加对韵律的熏陶,同样像背歌谣一样背诵古诗词,当然可以提高孩子的兴味。但对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临近小学的孩子,小学生必背诵古诗70+80首,一定是躲不过去的学习任务。

背诗的同时理解古文,学会文字中陈列的意义,同样是阅读理解和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

古诗可以用磨耳朵的方式来背诵吗?

记得孩子最早接触古文是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本人刚刚开始接触《三字经》《千字文》,还在本人先学会再来教孩子的打算中。

偶然间让他听到了一段吟诵版本的《百家姓》。

吟诵中特意拖长的曲调和百家姓4句一反复节拍规律一下,抓住了孩子好奇的小耳朵。

那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本人抓着播放器来听,不知不觉就能把篇幅不短的《百家姓》从头到尾一口气背诵下来了。

但是当兴味过后,再不过多久,这些有韵律的词汇马上就忘一干二净。

经常都说孩子,越小背诗越好记,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大脑的特性就是运用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互相作用,对所有的信息都100%的吸收

但古诗词并不是想说话一样,时时辰刻都能用得上的技能。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坚持,不断的复习,背的越快可能也忘得越快。

尤其是光光不懂内容解释只是记住字音的单纯背诵。

都说古诗好,光听不懂意思,古诗哪里好?

一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几十个字的组合,如果只是把诗当成背诵的结果。

没有真正领会到诗人写作的目的,写作时候想抒发的情感,没办法想象写诗人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样硬生生的背一首诗,跟对牛弹琴又有什么差别呢?

想了解一首诗,就必须要懂得:

诗人是谁?

为什么写这首诗?

诗里写的都是些什么?

这首诗凭什么被人传颂千年?

拿我和孩子背诵《登鹳雀楼》来举例。

估计,这首是除了《静夜思》之外,最容易被人脱口而出的唐诗之一。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要是把这首诗翻译成大白话,其实意思非常好理解。

那日我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一绊着远山落下去了,留经楼下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向大海。

因为之前读过声律启蒙的缘故,对诗词中的一些对仗词语总是特别敏感。

白日对着黄河,依山尽对应入海流。

天上白天的太阳对应地下黄河滔滔的河水,第1句里就把视野远望开阔无垠的情景展示出来。

你看着太阳慢慢的靠着山,就要落下去了。视线慢慢往下奔腾的黄河水,滔滔不绝的流向远方。

山川对应河流,又是一组高山对流水的对比。

古代时候,多是木头的房屋。并不像我们现在随处都可以建起高楼大厦。

一座建在山上的高楼,就是古人凭高远望,能矗立的最高点。

如果只是普通的人来写登楼,能写的不过是这座楼有多高,今天到这儿来看到这雄伟的高楼,我心里有多高兴。

而王之涣的这首诗,开篇两句就是一个对比强烈,像是一副展开的山水画一样,短短两句就把景物尽收眼底。

是写景还是抒情?还是仅此留念,到此一游?

真正厉害的就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是想要。穷在这儿不是穷苦,而是到尽头没有界限的意思。

千里目的感觉,像是目光要投射到千里之外,想要得到更多,想要看的更多。

想要达到本人的目的,自然就会要不断的登高远望,不断的向上攀爬才行。

短短两句收尾就把诗歌的意境拔高了一大截。

试试换个字会怎样样?

这首诗对大人来说几乎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难度。

但是当孩子第1次背到这首诗时,当然不可能一下都全部记住。

正是陪他在背这首诗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引导他记住诗词的好办法。

往往诗歌的第1句或者头两个字是最容易被记住的。

在孩子只是听懂了诗的意思要背的时候,刚一句冒出来——白日,后面就卡住了。

我并不急着,一句一句的反复让他跟读背诵,而是先用白话的解释,让他本人想起来后面会接的诗会是什么。

白日,是太阳。诗的第一句描述太阳靠着山,慢慢的落到了山的后面。

听到落到了山的后面,孩子想出了诗句里的山尽,一时间还是不晓得两头那个字该连什么?

我于是再启发他,太阳靠着这座山,慢慢慢慢的落下去,两头用什么字才好呢?

孩子想了一会儿,找了一个字,沿。白日沿山尽?

我回答说,意思是对了,山就像一个大斜坡一样,太阳沿着这个山落下去。可是如果用这个沿字,你不觉得太阳像是玩滑滑梯一样,被人推了一把呲溜的就就滑下去了吗?

哪里还有什么慢慢落下去的美感?

所以诗人找的字是依,声律启蒙里就有一句————桃灼灼,柳依依,杨柳依依在描述柳枝轻柔摆动的样子。

依,也有依傍,靠着的意思。描述太阳慢慢的,慢慢跟着这个山势,慢慢的落下去。

记住了白日依山尽,就很容易对应起白日对黄河。

山对海,孩子马上就能想起黄河入海流。

放到最初两句,我也同样找了两个字让他加深印象。

我也让他想想,欲穷千里目,这个穷能不能换成其他字呢?

欲看,愿望,欲求,似乎换了哪个字,都达不到,欲穷千里目这种感觉。

同样的和欲这个字相对,下一句的更上一层楼的更,还能用哪个字来描写呢?

再,多,还,好像也都不合适。

所以这首诗,妙就妙在,短短的一首五言绝句,每一个字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换任何一个字,都觉得少了一点东西。

当然也就没法如此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像搭楼梯一样。

好记得直接记住,不好记的句子,用解释说明引导孩子想出来,他马上就可以凭着本人的记忆和理解,深深的记住诗的意思和每句话。

这样一首诗就背好了。

对孩子来说,只需这个东西能吸引到他,学习就是一件风趣的事情。

何况古诗的乐趣还远远不止这些。

古诗中的门道多得多,文章一篇说不完,期待你下次再来看。

举报/反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