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古诗词日历,杜甫《送远》赏析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送别诗。
与其说这是一首送别诗,不如说是一首自送诗。因为要送走的人,正是诗人本人,所谓,“不言所送,盖自送”(浦起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距“安史之乱”迸发,已过去四年,整个中原大地狼烟四起,烽火纷飞,民不聊生。这一年,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在秦州(甘肃天水)稍作停留,十月赶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十二月初,杜甫赶往成都,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十年草堂生活。这就是《送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首联是说,天地之间,好像四处都是身披铠甲的将士,在这烽火纷飞的年代,“我”为何要远行去蜀地。这是写“远行之背景”。
“带甲满天地”,言“安史之乱”这个大背景,四处烽火纷飞,兵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靠。“胡为君远行”,则是强烈的反问,谁不想安居故园,漂泊异乡呢?可是,烽火燃烧,多少像诗人这样的百姓离开家园去远行呢?诗人表面在远送本人,何尝不是远送每一位不得不远行避祸的百姓呢?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颔联是说,亲朋好友都痛哭流涕,“我”骑着马离开孤城秦州。这是写“分别之情景”。
一个“哭”字,将分别的伤感淋漓尽致展示出来了。这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多年之后,杜甫还写了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算是对这句远远作了一个交代。一个“孤”字,表面看是说古城孤单,实际上则是诗人内心孤单。“孤城遥望玉门关”,说的也是这种孤单之感。此处与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诗境是一致的。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颈联是说,草木凋谢,又到一年岁暮时光;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清冷异常。这是写“远行之景色”。
此联为全诗最精彩之处。颔联言人孤单,城孤独,草木何尝不是如此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烽火连天中,诗人目光所至,一切景物皆呈现出孤单冷清之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如此。“岁月晚”,本该回家过年,却不得不出发,去离家愈加遥远的地方,这就是加深了这种悲伤的气氛。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尾联是说,别离虽已是昨日之事,今朝却因想起古人离别,又增添了无限感伤。这是写“离别之伤感”。
“别离”,并非只要送别那一刻伤心难过,而是会持续好久。“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只需想到送别的场景,一切山山水水都打上了别情的烙印。古人那些送别的诗句,刹那间都一起涌上心头,令人倍添伤感。
纵览全诗,情景交融,现场感强,感情真诚,既写出了诗人个人的凄惨境遇,也管中窥豹可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境遇,是为送别诗中的“史诗”佳作。
举报/反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