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诗词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为数不多能的与古人“直接”对话的机会,它也是我们研究先人生活、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但在普遍性的认知下,人的理解力却也是受文化修养限制的,一如小时候只觉得这些古诗虽然朗朗上口却需要默写并背诵,并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欣赏其中的韵律之美;长大后才发现,好的文学作品中每个字都是有独特内涵的。
而在近日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掌管人龙洋将韩愈诗“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看”字读成了一声,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有人说是通假字亦有人说是学艺不精,还有的专家说龙洋的读音并不能算错。那么龙洋的这个读法真的对吗?
韩愈的仕途之路
唐宋时期文学遍地开花,作品数量也不计其数,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文采斐然的大家,我们现在才能欣赏到那么多优美的诗词。可在当时来看,我们现在所尊崇的许多名家并没有遭到很好的待遇,韩愈就是如此。
从西汉开始韩愈的祖先就有人在野为官,到了韩愈这里虽然称不上是世家却也是个官二代,连韩愈的哥哥都通过科举当了官,韩愈本人自然也就有了读书的基因和条件。韩愈的美好生活随着父亲的离世,变得越来越艰难。
得到了父亲这棵参天大树,韩愈只能去投奔哥哥。好在哥哥十分珍惜亲人间的感情,对韩愈十分不错,连嫂子都像母亲那样疼爱韩愈。没过多久,哥哥遭到好朋友的影响被贬官,紧接着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
韩愈的嫂子没有丢下韩愈,而是带着他一路风餐露宿的前往各个地方避难,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韩愈体验到了之前从没有过的窘迫生活,也愈加努力读书考取功名。长大之后韩愈为了能让嫂子生活好一些,投奔了远房的哥哥,想凭仗哥哥的推荐获得个工作。
可惜韩愈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哥哥的推荐没起到任何作用,接下来的三次科举也都落地,只能无法地回到嫂子身边。好不容易第四次科举中了进士,吏部的考试却失败了。此时韩愈的嫂子因为常年劳累撒手人寰,韩愈最亲的人都离开了人世。
几次参加吏部考试都失败的韩信想尽各种办法推荐本人,都没有成功,只能前往各个节度使得领域寻找机会,终于在董晋的推荐下成为了观察推官。在董晋身边当官的这几年,韩愈结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比如张籍,就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张员外。
写给张员外的诗
从小体会过人间险恶的韩愈并没有因而变得特别偏激,反倒是与人为善从不在乎出身。一点没有大多数文人的傲骨。尤其在董晋逝世后,得到伯乐的韩愈因为心直口快得罪了不少人,又因为反对信奉佛教直接得罪了皇帝,官职升升降降。
在韩愈年轻时候就与张籍相识,虽然韩愈已经当官了张籍还是个无名小卒,可韩愈并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傲之心,一同以文会友,无机会就将张籍推荐给别人。即便后来做了高官,韩愈也会抽时间与张籍等人饮酒玩耍。
在韩愈56岁那一年的春天,韩愈约张籍去玩耍,张籍因为身体缘由拒绝了韩愈。欣赏到美景的韩愈没有忘了好朋友,于是写了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是家中的第十八个孩子,当时已经是水部的员外,所以韩愈用了尊称张十八员外。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街上下起了小雨,走在街上感觉到春雨像油一般润滑。从远处望去早春的草地已经绿油油一片,走近一看才发现只要稀疏的几根草。这一年当中只要早春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哪怕柳树长满整个长安城都比不上现在的美好。
短短一首七言绝句却向张籍展现了绝美的景象,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初更是用对比的手法向张籍表达了本人对于所见美景的喜爱。
可对于这首诗,龙洋将“看”读成一声差点引起网友的口诛笔伐。作为一个央视掌管人,将一首人人都会背的诗读错了,究竟是口误,还是这就是一个通假字呢?
读音的讨论
其实这个读音不只是龙洋本人读过,节目中许多专家学者也都读过一声,或许是龙洋和那些教授一样读书时学的是一声,所以也不能说龙洋的读音就绝对的错误。
从意思上来看,读成二声就是看见的意思,远处看茂盛的草地近处看就变得稀疏。若是读成一声就是看守的意思,韩愈远处看美景的动作用看守来解释也并不是说不过去。其次古人讲究韵律对仗,读成一声的平仄也符合诗句中的平仄规则。
所以龙洋将其读成一声并非是错误。而且随着我国学者对古代材料掌握的越来越多,古诗文中的读音也总在改变。比起“骑”字有时读“qí”,有时也读“jì”,有些家长在辅导孩子时会发现许多读音和本人小时候不一样了。
包括现代汉语的许多读音也都在变化,有些高中生们甚至还会赶上读音的改革和纠正。哪怕是康辉这样的旧事联播掌管人有很多字都叫不准,需要随身携带字典进行查找。龙洋读了一个有歧义的音其实也没那么上纲上线,毕竟读音变化太快,有时候没来得及纠正也十分正常。
总结:
古人对于诗词的对仗和音律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读音不同意思有可能完全不一样,我们在欣赏时也要留意尽可能地用更贴近的音调来读,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古诗文中真正的含义。
随着学者们对文学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有些新的发现导致读音变化更是常事。在发现读音有歧义时可以多方查阅材料,确保每个读音的正确性,这不只是为了保证本人能领略到古诗文真正的含义,更是对作者的最大尊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