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天了,想到本人已经被很多的句子感动,甚至是治愈,于是整理了一些内容。如果你也曾迷茫、焦虑、浮躁,希望下文第一部分全体“营建”出来的感觉,能够打动你,对你有所协助。第二部分是私心打动过我的几个零碎的例子,同样附上。
一、
1、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焦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本人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使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
2、
什么叫做救本人呢?就是忠实本人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本人救本人。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本人 。
——陈丹青
3、
举动,师傅能否告诉我这种力量是什么?
师傅:这是真诚之灵,即不欺之力。
真诚即不欺,即所谓“显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内在”,也有称之为“体现在举动中的整个身心”......其中毫无保留,毫无掩饰,毫无虚损。能如此生活,则可谓成一金毛雄狮了(金毛狮王:想成为我,你还差得远呢!)这是雄壮、真诚、专心致志之意味了;如此,则是圣人。
——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
浮躁的社会,焦虑的人心,唯功利与实用论,精致的利己主义,对未来迷茫而不知所措,一无所长,渴望涉猎诸多才艺爱好,习得万般酷炫的技能,读书万卷、行万里路,憧憬着诗和远方......
这些词拼凑成的话语,我们已经听了千百遍,却依旧无法置身事外,甚至一如既往、深陷其中,焦虑的焦虑、迷茫的迷茫、浮躁的浮躁,苦苦追随着生命的意义,思索着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本人的价值与一辈子想从事的、爱好的究竟是什么,多想找到值得本人奋斗一生的目标,然后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朝之努力......如果你也有这些感受,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对你有所启示。
4、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问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留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本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构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恨。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5、
“当一个人有所追随,”悉达多道,“他只会看到他追随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随之物,因为他执迷于本人的目标。追随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在、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随者,由于您的追随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现实。”
——黑塞《悉达多》
6、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木心
7、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本身。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辰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你不应该诘问笼统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本人独特的生命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意义医治师关注的是人们一生中必须要面对的所有单个情境中内在和固有的潜在意义。当然并不否定生命作为一个全体的总体意义。类比,我们看一个电影:它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初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认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在濒死之前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情境的潜在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而对于生命中遭遇不幸、自强不息、悲观消极、讨厌本人的出身、“认命”等等的人,希望下面的一些句子能有所启示。 能“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中,却决不失其主宰。”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已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取名于中岛美嘉的同名歌曲。愿对那些对生活得到决心、抑郁悲观的人有所协助。)
8、
这种“立命”、“知命”、“正命”都指人对本人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性,而绝非听命、任命、宿命,这也才是“知天”。从而“知天命”、“畏天命”便不释为外在的律令或主宰,而可理解为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性,“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本人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即认同一己的无限,却以此无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这也就是“立命”......总之,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无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
——李泽厚《论语今读》
9、
儒家教导“为而无所求”。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该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会成功还是坚持不懈。他尽了本人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尽人事听天命”。知命的态度不是认命,觉得什么都无法改变,人力无限而颓废,而是竭尽人力,成败在所不计。这是真正的“知命”的人生态度。不为外界无法左右的条件而困扰,在某种意义上,就永不失败。在做事、遵行本人的义务时,在道德上就已是完成,而非看所谓的成功或失败。于是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得之泰然,失之安然。
此处也想到哈维尔的一句话与“为而无所求”有着类似的含义:“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无效果,而是深信,这样做是对的。 ”
以上,算是勉强整理了这些内容,水平无限,搬运与堆砌的不成章法。若能化解一分焦虑、迷茫、浮躁,也算宽慰。
附带:
想想吴晓波的“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
听听程壁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网易云音乐 听见好时光
(让我们干了这碗鸡汤)
-----------------------------------------厉害了我的分割线------------------------------------------------
二、
1、《廊桥遗梦》(书与电影都很推荐)
“The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once in lifetime.”(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要一次。)
“I gave my life to my family, I wish to give Robert what is left of me.”
电影的前大半部分较平淡,差点弃“坑”,但是当女主Francesca Johnson开始面临要不要抛弃本人寡淡的生活并离开丈夫孩子,跟随这一生或许只要这么一次的爱情,跟男主Robert Kincaid走时,我开始遭到强烈触动。不断地体会当时男女主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其实无论选择哪个都注定了会后悔。老话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此刻才明白,即便“人生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一二的不如意就会使人抱恨终身。而一辈子或许也听不到这样的情话,遇不上这样的人,不知幸否?
2、鲁迅《呐喊·故乡》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晓得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情愿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情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痹而生活,也不情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本人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初看到“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句时,很是感动。对比“我”与少时玩伴闰土的隔阂,现实的残酷,世道的黑暗,那种对下一辈的慈爱与希望他们能过上幸福快乐生活的憧憬。我想每一辈人都会希望下一代人能过上比本人更好的生活,拥有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因而所无为之奋斗努力的人也都是值得赞扬的。
3、 钱理群《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要保持赤子之心很难,怎样能够一辈子保持赤子之心?这是人生最大的难题。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经验。
人生道路绝对是坎坷的,会遇到很多外在的黑暗,更可怕的是这些外在的黑暗都会转化为内在的黑暗、内心的黑暗。外在压力大了以后,你就会觉得绝望,觉得人生无意义,这就是内在的黑暗。所以你要不断面对并打败这两方面的黑暗,就必须唤醒你内心的光明。
我为什么前面强调打好底子?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打好光明的底子,当你遇到外在黑暗和内在黑暗的时候,你心里的光明唤不出来,那你就会被黑暗压跨。
我每当遇到外在压力的时候,总是为本人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这一过程中抵御外在和内在的黑暗。压力越大,书读得越多,写东西越多,我每一次的精神危机都是这样度过的。
钱老是研究鲁迅的,也是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人。接触钱老的书比较晚,但是能很明显地感遭到钱老文字里传达出来的“真诚”。非常推荐这本书。
4、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上接宝玉因为“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事被贾政暴打一顿。)
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这里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本人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
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少顷,只见宝钗薛姨妈等也进入去了。忽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黛玉道:“你到底要怎样样?只是催,我吃不吃,管你什么相干!”紫鹃笑道:“咳嗽的才好了些,又不吃药了。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一句话提示了黛玉,方觉得有点腿酸,呆了半日,方慢慢的扶着紫鹃,回潇湘馆来。
紫鹃的话真的很感人。现实中要是有多心、自怜的“病人”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心生暖意吧。
最喜欢的书当属《红楼梦》,因而不放过每一个可以举例的机会。也很喜欢87版电视剧,宝黛之间演得甜的不行,对于书中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好亲切,每一处细小的情节都觉得非常可喜。不过身边读红楼的人似乎很少,推荐未果,且又有“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第一名之称(大误,真的很好读很好看),因而在这也不作为推荐了(明明就推荐在上面了)。客官,随意即可。
以上,知乎处女答算是完成了。若稍有可取,还望手下不留情,一“赞”解千愁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