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十五岁那年,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轮椅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她喜欢读诗,喜欢诗中那唯美的意境,或庄严,或雄浑,或清丽,或凄美,或怅然若失,或悠远深长。她喜欢唐诗,憧憬大河的壮美;她喜欢宋词,感叹落日的坠落。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哥哥给她的那本《宋词三百首笺注》,她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的她怕书丢失,开始一首一首地手抄在心爱的绿色笔记本上。她有好多个摘抄本,有诗歌,有散文,有小小说,有名言集锦,她喜欢把读到的优美的句子、段落、文章抄写下来。
时光荏苒,青葱岁月就在阅读中静静流逝。她不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感激生活赐予她这么多的时间可以读书,她喜欢在书中安静地徜徉。慢慢地,她开始写作。她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消息,就报名参加了一个天津文学社,她尝试把本人的作品寄给老师,一个青春女孩对未来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透过她细小的笔尖流溢在纸端。她只是悄然地,把本人的文章寄出去,而后一个人欣喜地阅读老师的回信。终于,她的文章发表在《新作家》上,虽然这只是一个内部刊物,但她还是兴奋异常。她高兴地把作品给哥哥看,给好朋友看。后来,她又接连发表了有五六篇小散文。
偶然的机遇,她结识了一个同样喜爱文字的男孩。男孩寄给她一张大大的照片,写信告诉她,男孩在十一岁的时候,因为发高烧注射青霉素,从此听不到世界的声音,但是他喜欢文字,优美的文字让他感遭到大河的奔腾、苍鹰的尖啸、泉流的欢畅、蝉鸣的乐趣,他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也喜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庄严,他喜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含蓄,更喜欢“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磅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成为他心中最雄壮的风景。他说,他喜欢晴的文字,喜欢文字背后那细腻而丰沛的感情。
有一天,女孩写信说,她好想看看黄河,尤其是在下雪的时候,不是冰封大河的凝固,而是雪落黄河静无声的庄严肃穆,因为这让人遥想万千:多少豪情男儿已经在这里誓言铮铮、慷慨赴死,多少英雄儿女已经在这里热泪挥洒、立场报国,多少文人墨客已经吟诗唱词、讴歌称颂......她多么希望能在下雪的日子伫立黄河岸边,感受雪花的飘落,大河的静寂,历史的穿越......男孩晓得,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人来说,她的世界需要有人来打开另一扇窗!她没有脚,但他有;她追随的那个境界,也是他的执着。就在那个冬天,他借来一部相机,买了去洛阳的车票,他要在沉寂的冬日住在黄河边上等雪。冬月过去了,没有下雪,他看到了岸边的薄冰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化成雪状,他拍下了一张一张的照片。腊月过半,一场朔朔的北风过后,天气骤冷,冬至这天果然下起了雪。清晨起床,雪花入怀,他兴奋地奔向黄河,从清晨看到入夜,他想起了他和她交往的一幕幕,他掏出她写的一篇篇文章,他感遭到了一个少女纯真热烈的向往。当然,他拍了许多照片,大河是背景,雪花是主体,河水是静的,雪花是动的,黄河的水清澈,晶莹的雪花通明。一朵朵雪花就像一颗颗善感的心,找寻着生命的方向,静静地落入大河。他精心地挑选了一百张照片,把照片装在一个大大的信封里,坐着列车来到女孩所在的城市。
当他站在女孩的面前时,女孩一阵惊喜。当他拿出那些照片时,女孩的眼睛润湿了。她看向男孩,男孩叫明,他有一双多么清澈的眼睛,那双眼睛里不只有黄河,有雪花,而且也有晴空,有小鸟,有诗意。晴说:“谢谢您!”男孩说:“我也喜欢雪落黄河的庄严、静寂无声的壮美,明年下雪,我们一起!”
窗外,阳光明丽,晴空如洗,冰雪融化,一切安然。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作者简介
张文丽,河南济源人。现在延庆外国语学校任教,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乐观向上。
上一篇:一首三流唐诗,为何成为《全唐诗》开篇之作?因为作者身份太特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