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如果说生命像浪花般绽放,那么苏轼便是那最波涛汹涌的一卷,是那最桀骜不驯的一朵,又是那激荡最高的那一泓。苏轼的名字,就是一座用诗情画意铸就的丰碑。浮巧轻媚抛云外,文如行云流水间。苏轼的词倾荡磊落,如天地奇迹;苏轼的人光明磊落,如缥缈孤鸿。他是清楚洁白的,有一说一,遇到好的就赞誉,遇到不平就贬评,凡事不藏着掖着,因而他的一生才在流浪中度过。正因为为人刚正不阿,所以在作品里苏轼也不会故弄玄虚,要么就不抄,如果要抄袭,那就通篇抄!
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实在文化圈抄并不是稀罕旧事,尤其是古文化圈,原创追溯起来非常不便,所以抄便成了不少人生存的工具。但是这种抄必须是低调而隐秘的,不能四处宣扬。然而苏轼同学却不一样,他抄起来无休无止,且抄完了还异常高调,直放狂言:看,这就是我抄的!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苏轼是如何将“抄”的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南乡子·集句》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乍读之下,这首词倒没什么特别之处,清冷幽远,很符合苏轼的风格。可是读到最初一句“一寸相思一寸灰”时,不由眉头一皱,发现事情不妙:这不是我们无题情诗鼻祖李商隐的句子吗?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逐一查找,竟然发现了了不得的秘密:这首词共有10句,原来每一句出自苏轼的手笔,全是他抄别人的!不由感叹,这位千年之前的惊世奇才的脑洞之大,有才人真会玩!“怅望送春杯。”《惜春》唐·杜牧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苏轼第一句摘自杜牧《惜春》颔联的一句,意为:难过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之酒。既指出本人在饮酒,又表达了伤春的主题。“渐老逢春能几回。”《漫兴九首·其四》唐·杜甫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无限杯。“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竹林寺别友人》唐·许浑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苏轼将许浑诗句中的“伤”换成了“愁”,又将“伤”移花接木,造出了“伤怀”二字。
“何况清丝急管催。”《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其三》唐·刘禹锡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 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吟断望乡台。”《晋昌晚归马上赠》唐·李商隐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故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冬日登越王台复古》唐·许浑月沉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 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唐·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徘徊就是闲着回事干来回踱步,这与“愿为闲客此闲行”是一回事儿。“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唐·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由此可见,这整首词是苏轼一字不落囊括了前人的优秀作品,没有一点原创的成分。但是这首词却被后人称赞不已,可谓苏轼的最牛改编,这是为什么?
我们要晓得苏轼是全能型人才,他的诗词纵横恣肆,他的散文清新豪健,他的书画栩栩飘逸。如此有才气的人怎会低下高昂的头颅去抄呢?这说明,苏轼的抄是有意为之。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刚刚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苏轼,黄州是他一生的梦魇,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苏轼便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写下这首独特的词,非常符合他当下的境遇、身世、心态,丝毫不觉违和,反而信手拈来,仿若己出,充满着苏轼专属的生命活力,甚为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