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您及家人平安幸福!
请帮忙点击文中广告!
欢迎投稿·赏金80%归作者
部编版七上: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转,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本人内心的志向。
赏析
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绚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绚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襟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言语质朴,想象丰富,气势澎湃,苍凉悲壮。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观海初得的大致印象,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是对“水何澹澹”的进一层描写: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正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在丰富的想象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襟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本人掌中的胸襟。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僻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虑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
希望它能随着风不断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谊抒发得真诚感人。
1、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比兴手法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2、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3、三、四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点出诗歌宗旨,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赏析
《次北固山下》以精确精练的言语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靠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绚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逼真,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1、“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描述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慢慢落下,
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显露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言语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言语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1、“峨眉山月半轮秋”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
2、“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
3、“夜发清溪向三峡”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
4、“思君不见下渝州”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
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
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全诗言语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谢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前二句是追想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两句是对国事凋谢、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怒放。
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言语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1、“强欲登高去”第一句“登高”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登高去”表现出逢场作戏的味道,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2、“无人送酒来”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3、“遥怜故园菊”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字,渲染本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4、“应傍战场开”第四句是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和平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瞭望故乡。
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蕴藉委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这首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全体,意境浑成,简约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边塞月下景色。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作者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2、“不知何处吹芦管”第三句描写了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3、“一夜征人尽望乡”第四句表现了征人不尽的望乡思乡之情。
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哀叹秋天萧条、凄凉、空阔。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
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赏析
《秋词(其一)》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异乎寻常,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称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绚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只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1、“自古逢秋悲寂寥”第一句诗人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2、“我言秋日胜春朝”第二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用对比手法,热情赞誉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无力否定。
3、“晴空一鹤排云上”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秋天“一鹤凌云”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壮美画面。
4、“便引诗情到碧霄”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本人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磅礴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腾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出作者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言语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委婉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无为本人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恍恍惚惚地梦见,本人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退居家乡时所作,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
1、“僵卧孤村不自哀”第一句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形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2、“尚思为国戍轮台”第二句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形态的解释,前后照应,构成对比,抒发诗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3、“夜阑卧听风吹雨”第三句由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4、“铁马冰河入梦来”第四句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联想到和平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只好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蜂拥着,
洪亮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黄河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腾仍嫌受约束,
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崎岖,不知什么叫平坦。
赏析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电话:15650197730
初中语文崔老师——崔显升,中学高级教师,有近30年的教学经历,有丰富的中考辅导经验,方法独特,快速高效。现任教于青岛第二十三中学。主编、参编《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中学语文备课材料库》、《新课标语文同步训练》、《新课标语文学习目标与检测》、《写与说》、《三维探究高效学习法》、《初中现代文阅读金手指》、《随堂金四导•新教材全程解读》等教辅图书三十余种。
发表或获奖论文数十篇,如:《个性化阅读与多角度探究——<羚羊木雕>施教片断分析》、《我以我文鉴我心——谈怎样才能写好“我”这类作文》、《质疑<死海不死>》、《要注重文章的结尾》、《无障碍作文训练》等。
经本人指点,在全国各类杂志报纸发表,或在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作文,累计达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