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七天,前六天要么下雨,要么阴天,老天似乎也因为疫情的缘由而心情不佳。到了今天,长假的最初一天,老天才终于显露了笑脸。
太阳笑眯眯地出来了,人们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终于读完了初中全部的文言散文,心情很好。现在没有其他事情干扰了,我又可以继续读《古文观止》了。
读完初中所有的文言散文,感觉本人又有所进步了,就是变得愈加对文字敏感了。独一有点不顺应的就是,初中的文言散文选篇,从上古的孔子、孟子和庄子,不断到清朝的纪晓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选。这些散文,不只遣词造句的方式不同,而且行文风格也不同,给读者的感觉就愈加不同。
最大的感觉就是:从上古、中古到近古,这些选入的文章就像酒一样,从最醇厚的酒开始,然后不断稀释,不断稀释,直到最薄的酒。
我本人还是更情愿品读那些感觉最“醇厚”的文章。
于是,我又开开心心开始读《古文观止》卷四《战国策》选文了。
今天续读中缀很久的《赵威后问齐使》。啊,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加上从窗外透进来的温暖恣肆的阳光,心情就非常的愉悦。
因而,当我遇到之前没有想通的问题时,我就一点都不急躁,只是慢慢地想,慢慢地揣摩。
今天遇到的难解句是“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上古版译为:
北宫家闺女叫婴儿子的,她好吗?她放弃首饰打扮,到老不嫁,为的是奉养父母。她这样做都是给百姓们树立榜样,带他们尽孝心,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让她上朝给予表彰呢?中华版译为:
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掉珠玉首饰,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她是个引导百姓尽孝心的人啊,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让她上朝给予封号呢?岳麓版译为:
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她好吗?她摘掉身上的首饰,到老不嫁人,来奉养父母。这是带动百姓推行孝道的呀,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不加封号让她上朝呢?我无意批评谁,只是对这些译文感到迷惑:好端端的“皆”字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对这个字视而不见呢?而且,这些译文不只不能让人清楚地掌握句子结构,反而会把人给搞糊涂,最终无法有所长进。
我猜想,注译者如果不把“皆”字忽略,就无法按照现在这样译,因为,加了“皆”字后,这些译文都不太通畅了。
我苦思良久,觉得要处理这个问题,必须从句式上和前后文上下功夫。
首先,在句子结构上,必须先弄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我认为这是个状语后置句,调整顺序后,原文“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变成了“是皆于孝情率民而出者也”。
其次,这里的难点词是“者”,这个助词“…的(人、事、物)”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是表人物?中华版的译文似乎就是这么认为的。但如果表人物,则“皆”字怎样办?
排除“者”字,先分析句中的其他字。
原文: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是…也,表判断,这是;
皆,副词,都;
率,动词,率领,带领;
民,百姓;
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出,突出;
于,介词,在;
孝情,孝敬父母的诚心,“情”犹“诚”;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此处的“者”并不表示人物,而是表示“行为”。为什么呢?前面句子中说了,婴儿子这个女子,有三项孝敬的行为,即“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故,“者,助词,…的行为”。
我试译这一段。
原文:“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试译: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平安吗?(她)拿掉本人的首饰,到老(也)不嫁人,来奉养父母。这都是在孝敬(父母)的诚心上率领百姓而且(表现)突出的行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加封号让她)上朝呢?
以上。
上一篇:【古代典籍】《战国策》电子书下载(epub、txt、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