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文
吕国文,陕西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安康名师。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当前我国的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统编教材作为一个载体在不同板块全面呈现了这三种文化。在传统文化部分,古诗词将近120首,对于这些古诗词,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段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了编排,教材力求通过这样的不同体裁的诗词编排给学生提供丰厚的传统文化养分。
在对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委婉美、文学美、文化美进行系统性地设计,全面揭示古诗词带来的文化氛围,充分展现古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互文对比等策略化解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淡漠、意境的模糊、文化的浅知。
一、 立足诵读“原点”,层层剥茧,系统设计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和韵律,内含丰富的汉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不适宜于小学生学习,学生只需能够感遭到古典诗歌的美,就实现了编写的初衷。因而,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词的“原点”,层层深入,剥茧抽丝,直击诗词核心,是诗词教学系统设计的铺路石。有了诵读的古诗词教学,设计就有了线索和层次。
古诗词的音韵美来自于诗歌的韵脚、平仄、句式、对仗、语调、回旋、堆叠等,对于这些知识,在小学阶段不易过度强调,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味。所以,对古诗词中汉语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回环复沓的诵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消化知识的本身的乏味感。
1. 以腔行调,读出古诗词的语调美
古诗词的语调来自诗句中汉字的读音、声调,这也是诗词内部格律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有规律的变化的调子,让诗句呈现出了和谐的语调美。我们在设计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自主诵读的环节,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先依据诗句中每个字本身的阴阳高低的调子,自然行腔,随腔控制音的长短,走进诗词的原始创作的形状当中去,让汉字的语调似林中自在鸣叫的鸟儿的歌声一样美。
2.以韵行调,读出古诗词的韵声美
古诗词自出现以来,都是讲究押韵的,只是押韵的方式不同,规律不同,韵脚不同而已。有了韵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古韵浓厚。设计时,我们可以抓住韵脚,引导学生发现用韵规律,处理好韵脚的读法,让韵声在回荡在诗词的诵读中。
3.以情行调,读出古诗词的音情美
古诗词的音韵美不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有些老师呈现的机械的节拍与停顿,诗词中的节拍中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的对偶、特殊的句式、叠词,设计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表达的方式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体会其自然的停顿点,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将学生引到作者的情感中,顺情而诵,让诗音中分发出情感的美好。
二、 抓住诵读本质,品读想象,科学设计
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古诗词的意境是抽象思维体验出来的情绪和感悟,这种美,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对文字的品鉴通过诵读潜移默化地让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
1.依图想象,走进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词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表现方式,在统编教材中,每一首古诗都配有插图。依图想象,从抽象思维进入古诗词的意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学生进入诗词的凝练文字,为学生想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比如,教学张籍的《秋思》一诗,在品读第一行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时,学生会产生疑问,秋风是看不见的,怎样是“见秋风”呢?学生一下子被挡在了诗句之外,这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秋风里萧瑟的秋景,在想象中渐渐走进诗词的意境。如果让学生随意去想象的话,可能有的学生会离开诗文中所传达的悲秋的意境,这就偏离了诗本身的所营建的意境了。
2. 依文联想,品尝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言语凝练,往往是一个字或几个字就包含了很多的,很深的含义或场景,唯有品读想象才能发现体会到古诗词的精华。依文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本质,将笼统的文字抽象化,让想象愈加丰富,意境愈加饱满。比如,教学张籍的《秋思》的“意万重”一句时,我们可以设计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意,可能有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对儿女的牵挂之情,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样的想象就丰厚了“意万重”的意境。
3.意境创想,内化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创作来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自于作者的内心感受,更来自于作者生活的愿望和志向。在创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大时代中,身临其境地内化诗歌创造的大意境。比如,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家境和生活形态以及内心的远大抱负。然后拓展《木兰诗》中的文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勇士十年归”,再通过诵读创想作者征战沙场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报国之志。这种在创想后的诵读情意更真,意境愈加深远。
三、 把握文化脉搏,互文印证,拓展设计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世界上最陈旧、最基本的一种文学方式,更指引着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古诗词中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广泛的社会生活,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我们学科素养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时,我们可以通过互文印证的方式,多方面拓展,感受古诗词文化的博大。
比如,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时,我们都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想象词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所描写的春天的美景,但是作者在写这两句诗时,不是简单的对春景的描写,而是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示明丽的江南春景,而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杜甫的诗里常见,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设计时,我们拓展出这几句诗句,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诗句中的表达特点,再通过诵读进行体会。
这首词,我们还要读到的是此刻作者在北方的洛阳,洛阳的春天来得迟一点,此刻的洛阳“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把洛阳的“鸟慵啼”“花懒发”与江南的“红胜火”“绿如蓝”相比,更激起了作者对江南的回忆。
这首词不只回忆的是江南的景色,作者还留恋的是这里的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吏三年,离开杭州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与作者深情泪别,后来作者还到苏州担任刺吏等职,但最终因病回到洛阳,后来几次想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所以,他写下了忆江南的组诗,将一片深情留在了江南的大地上,留在了江南人民的心中。
这些拓展的诗词和关于诗词的背景材料带着学生走进了诗的文化层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就有了文化的厚度,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修炼本人的学科素养。
总之,古诗词教学是统编教材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我们在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科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编者的编写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情有所悟,素养有所提升。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