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除夕 诗一首 | 七律·新时代致友人
八拜之交
到底指的是哪八拜?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释放出洪荒之力的战友谊谊
长征是一首舍生忘死的英雄史诗。长征路上,敌人、饥饿、寒冷、沼泽、疾病……要挟着每个同志的生命,在那艰难困苦的时辰,每个人随时都面临着死亡。在生死考验面前,红军老前辈们生死相依,共渡难关,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本人。一幕幕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感人画卷,在长征路上自始至终处处展示,为红军打败艰难险阻、为长征胜利踏平了坎坷,铺平了道路。
一
1935年6月,地点夹金山。在红军行进的队伍里,有一个小卫生员,她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她的歌声给疲惫的队伍增添了动力和力量,谁也不晓得她的名字,都叫她“小太阳”。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一天,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四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发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静静地躺在那里,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味。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彤彤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小姑娘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瑰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它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更需要的伤员。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老红军李国策在回忆长征时说:“忘不了饥饿难耐时,是团长杀了心爱的战马为我们充饥;忘不了在过铁索桥时,是战友的搀扶才没有让我掉到河里喂鱼;忘不了在雪山顶上打瞌睡时,是战友推了一把,我才没有在雪山顶上当‘雕塑’”。
理解不了这种亲如兄弟般的战友之情,就不会明白有人在寒风刺骨的雪山上将仅有的棉衣让给战友;就不会明白过草地时,有人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把剩余的干粮、捕捉的鱼虾让给伤员和战友;就不会明白为什么先进入草地的红一方面军有不少将士饿死,而后进入草地的红四方面军却可以吃到青稞面和牛肉干;就不会明白多少次,一人陷进沼泽地,明晓得会有一同陷下的危险却有援手不断伸来……
很多老红军在回忆中都谈到,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遇难的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
二
为战友而死,牺牲了本人,却延续了革命的事业,夺取了和平的胜利。
1934年10月,为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地方道封锁线,担任殿后的红5军团34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34师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6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鲜血染红江面。至今,当地仍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担负掩护任务的红34师全体将士,为了顾全战略全局,为了战友能够顺利转移,明知临危受命“九死一生”,却义无反顾“九死不悔”。他们以全师覆亡的牺牲,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设想,革命星火重燃于将熄。
老红军许义华回忆长征时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部队过了白玉之后,途经一个山口,为防备敌人突然袭击,许义华所在班7名战士,被派到部队前进方向的右边山上担任警戒,以掩护大部队行军。随着部队陆续通过,后面部队派了一个只要5名战士的班来接他们的警戒哨。许义华所在班把警戒任务交代清楚后,就下山追逐举动,许义华所在班虽然任务已经交出,还是自动前往哨位,和兄弟部队的5名战友并肩反击,两个班协同作战,12支枪一起瞄准敌人,一起射击,那几十个敌人不知真假,吓得扭头向山背后逃走了。打退敌人后,他们才和接班的战友依依不舍地分手,向部队大步追去。
这是在生死考验中得到升华的革命友谊。那些倒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他们虽然没能见证长征的胜利,没能见证革命的成功,但他们的战友完成了他们的夙愿,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1935年8月,红军过草地时,周恩来同志病得非常重,高烧四十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战友们只能轮番用担架抬着他走。躺在担架上病重的周恩来看到了同志们冻馁交加,身体都已相当虚弱,一路少盐更使身体无力;看到了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遍地沼泽的草地上,稍不小心,就有被泥潭吞没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他心中十分难过,多次挣扎着从担架上爬下来,无论如何也不忍心再让同志们抬着他,但是身体非常虚弱的他已经身不由己。就这样,战友们克服千难万险,硬把他抬出了危机四伏的草地。如果不是红军将士相救,大病高烧中的周总理,未必能走出草地,那就不会有他在西安事变中的出色斡旋,乃至不会有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周总理回忆长征时曾动情地说:“很多人牺牲了,我活了下来,只是个幸存者,想到那些死难的烈士,没有权利不去努力工作,没有权利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
长征是一座丰碑,也是一座精神的宝库。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固有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呼唤在一起……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钢铁集体!”红军官兵之间、上下之间、同志之间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战友谊谊,使红军成为一个团结战役的英雄集体,凝聚起打败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传家宝”。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写红军老前辈特有的质量——“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和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本人的存在,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在同患难之中。”
远去的是往事,不朽的是精神。红军老前辈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都是闪耀在我们心中的精神灯塔,长征一代人的血,依然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管中经久不息地流淌着。
解放和平,为保证整个战役胜利,董存瑞用身体擎起了炸药包,为战友开辟了道路。抗美援朝和平,用胸膛堵枪眼不只黄继光一个英雄,趴到铁丝网上、趴在枪眼上的战士,几乎在每次战役中都会出现。98年抗洪抢险,由于救生器材不够,高建成毅然脱下救生衣给新战士穿上,在没有救生器材保护的他在洪水中先后救出8名群众和战士,最初终因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洪抢险的绚丽凯歌。2016年4月22日,在扑救靖江德桥仓储爆炸火灾事故的战役中,消防战士朱军军为确保灭火供水不间断,掩护战友撤离,抢救车辆配备,不幸被烈火吞噬……
红军长征已成为历史,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将比红军长征的时间更久、“里程”更长、难度更大。我们相信,只需我们承继和发扬红军老前辈的团结友爱、生死与共的精神,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出整个民族的潜能,就一定能取得“新长征”的胜利。
作者:孔磊
责编:王晓旭
编审:陈 强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下一篇:返回列表